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近日再次发声,点明当年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是周恩来总理区分了军国主义者与普通民众,核心前提是日本承认台湾属于中国,当时日方也承诺尊重,所以日本绝不能干涉中国内政。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鸠山这句“很多日本政客最不愿听的话”刚一落地,整个日本政坛都像被人揭了老底,他说得直白:中国当年之所以放弃巨额战争赔款,不是心软,也不是吃亏,而是基于一个清清楚楚的前提——日本必须承认台湾属于中国。 既然当年靠着这份承诺换来了中国的宽大,今天日本就没有资格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更别想着往台海伸手。 说白了,就是一句:别想享受了好处,还想装没签字。 这话之所以炸锅,就在于它戳穿了一个多年被日本政客刻意模糊的事实。 最近几年,日本政坛出现不少奇怪的声音——“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可以在存亡危机时介入台海”“自卫队必要时可参与行动”…… 这些话听着耳熟吧?因为类似的表态几乎隔三差五就冒出来,说到底,就是有人想把台海问题包装成“日本的安全议题”,然后一点一点把日本拖向可能卷入冲突的方向。 可问题来了:你当年承认了什么?你今天凭什么假装忘了? 要给答案,只能往 1972 年倒回去,当年中日重新谈判建交,桌上摆着的头号问题就是台湾归属,中国的态度明确: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事不用谈。 于是《中日联合声明》里写下了两句决定性的字眼: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日本“充分理解并尊重”中国关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立场。 这两句话加起来有什么含义?很简单:既然你承认“全中国”的代表只有一个,那台湾当然属于这个“全中国”。 啥叫“全中国”?只要脑子没短路都明白,这里面当然包括台湾,这不是哪位政客说着玩的,而是写进两国关系根基的政治文件。 而几年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又把这套逻辑钉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则,意味着日本不能反悔、不能偷换、不能假装当年没签。 可这事的来龙去脉,还得再往前推一步,为什么中国愿意在战后放弃日本理应支付的赔款?那可是今天算起来都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城市重建、工业恢复、人员伤亡、资源损失,随便哪一项都足以让日本背上几十年的沉重负担。 周恩来当年提出一个极有分寸的判断:战争的罪责在挑起侵略的军国主义者,不在普通日本民众,日本百姓同样在战争里被牵连、被压榨,他们也在炮火之中失去亲人。 正是基于这种区分,中国才作出了“放弃赔款、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为中日关系重新出发开了一条宽路。 但这份善意从来不是“白送的”,它的底线,就是日本必须承认台湾属于中国,这不是口头情谊,是政治前提,是历史账本上最粗的一道横线。 换句话说,中国当年放弃赔款,是把“钱账”转成了“原则账”:你在主权问题上站稳位置,我们才愿意翻篇;你要是想反悔,那就等于把整场和解推回原点。 可如今,一些日本政客偏偏想把这笔“原则账”抹掉。 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说当年日本只是“尊重”,不是“承认”;喜欢把台海危机夸大成“日本的存亡问题”;喜欢把军事扩张包装成“防卫升级”;喜欢边喊着“和平”,边跟着美国一起在周边岛链不断扩军演练。 这些操作放在 1972 年那张白纸黑字面前,怎么看怎么像是在拆桥。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鸠山的这番话显得分外刺耳,他不是替中国说话,而是替日本敲警钟。 作为长期强调历史反省、推动中日关系的政治人物,他比谁都清楚:一旦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越界,就是在官方层面违背了当年的政治承诺,就是在摔自己签过字的协议。 更糟糕的是,一旦触碰台湾问题,中日之间几十年来建立的互信会瞬间断裂,日本自己将首当其冲。 鸠山的提醒其实就一句:你已经因为中国放弃赔款而得到了五十年的和平红利;你已经靠着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建立了稳定的经贸环境;你已经在区域格局里赚到了最实在的利益。 现在你要翻脸,那就意味着这份稳定的根终于要被自己亲手挖断。 有人评论说得特别扎心:赔款的账,中国早就放下了;可主权的账,永远写得清清楚楚。 这句话道破了今天局势为何走到这里——不是中国突然强硬,而是有人忘了自己当年签了什么;不是历史突然变了,而是有人觉得几十年的红利来得太容易,以为可以不付代价。 鸠山的话,真正点破的是一个简单又锋利的道理:吃过别人给的情义,就不能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装傻;承认过的主权,就不能在政治利益面前反复横跳。 台湾属于中国,这是你写过、签过、承诺过的;今天还想从这上面伸手,那就不是立场问题,而是信誉问题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