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近日! 日本产经新闻报道! 日本当局正在考虑将自卫队的数字称呼“1佐、1尉”等

近日! 日本产经新闻报道! 日本当局正在考虑将自卫队的数字称呼“1佐、1尉”等改回“大佐、中佐、少佐”等传统称呼。根据日本当局的计划,改名的目标可能是在2026年前后完成。 一般来说,称呼的改变往往被视为身份标签的转换,此次日本自卫队将称呼从数字称呼变回传统称呼,可能反映出日本在军事方向上的微调和战略上的小动作。 日本自卫队近几年在武器装备方面动作频频,2023年,日本决定向美国采购约400枚“战斧”巡航导弹,首批“战斧”预计于2025年交付。与此“出云”“加贺”两艘日本准航母也正在进行F-35B改装。这些都与日本当局称呼的改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比之下,韩国在远程打击建设上并未调整称呼,甚至刚刚建立起远程精确打击体系,便宣称已实现“哥伦布式探索”,显示出两国在此时发出的不同信号和指向意义。 如果日本在2026年前后完成称呼的改变,并且到2027年度将防务开支提高到接近2%的目标,也就是说,日本近年来在军事方面的一系列动作,一旦形成连锁反应,势必会引起周边国家的高度警惕和关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改名可能会改变日本社会的普遍认知和接受程度。特别是“大佐”对应联队长,权责集中,对部队建设形象有积极影响。比如,联合国军观察团曾指出过日本自卫队某部队“1等海尉”就是舰长,而日本当局近几日讨论将“1等海佐”等同于“舰长”,这可能会混淆岗位与军衔,但也反映出当局对提升军官社会认知地位的迫切心情。 有读者朋友说:“日本这些动作明摆着是想突破‘专守防卫’,东北亚本来安全形势就敏感,他们这么搞,周边国家能不警惕吗?”这话我特认同,毕竟军事上的连锁反应,可不是闹着玩的! 接下来要看日本防卫省是否启动法令修订程序,以及国会审议进展。如果停留在讨论层面,影响就比较有限。如果进入立法程序,就会加快进程。 我们要看实际硬指标,比如导弹到货时间、舰机改装进度等,而不是停留在纸面和讨论阶段,这样才能得出更可靠的结论。我觉得日本这波操作挺明显的,改回“大佐”那些老军衔名,再加上买“战斧”导弹、改准航母、往2%防务开支冲,根本不是单纯调称呼或搞装备。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想松绑军事,弱化“专守防卫”。这事儿不光周边国家得警惕,毕竟东北亚安全本来就敏感,真搞军备竞赛对谁都没好处,还是得盯着他们实际动作,别被表面说法忽悠了。 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