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潜艇下潜到2000米是什么概念?就这么说,全球任何一个潜艇,下潜到这个深度就相当

潜艇下潜到2000米是什么概念?就这么说,全球任何一个潜艇,下潜到这个深度就相当于被液压机碾过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米深海到底有多吓人?可能很多人没啥概念,咱们平时在地面上,头顶就是一个大气压,根本感觉不到压力,可一到海里,水的压力可不是开玩笑,每往下10米,头顶上就多压一个大气压,别小看这点数字,累加起来,2000米深的地方,压力直接飙到200个大气压,这个数字说起来抽象,换成生活里的东西,比如,一个成年人指甲盖那么大的地方,在2000米深海里就得顶住200公斤的力量,差不多就是两头成年黄牛站在你身上,把这股压力均匀分布在一艘潜艇上,分分钟就是万吨级的重压,想象一下,一艘潜艇身体庞大,实际上就像被装进了巨型液压机里,四面八方都在挤,根本没有喘息的空间。   潜艇的结构其实特别怕压,虽然外观看着结实,其实内部空间大,还得装下各种复杂的设备和人员,跟那种小巧的球形深潜器不一样,潜艇大多是细长条形,横截面积大,承压面也大,这种形状本身就不利于均匀抗压,受力不均,容易被压弯,更麻烦的是,潜艇表面不是一整块铁皮,中间有很多焊接缝、舱门、观察窗,还有各种管道接口,这些地方说白了就是天生的“弱点”,材料再强,焊缝处的承压能力一般只占母材的八成左右,别看用了高强度钢或者钛合金,压力大到一定程度,裂纹总会从这些薄弱环节冒出来,等到压力超过设计极限,裂纹扩散起来非常快,几十秒就能让整个艇体结构崩塌。   说到极限,各国军用潜艇也都不敢随便挑战,现在世界上最顶尖的核潜艇,比如美国的海狼级、俄罗斯的阿库拉级,最大工作深度也就是600到1200米,再往下,基本就只能靠运气和命硬了,比如历史上有潜艇挑战超深下潜,最后不是全艇报废就是直接沉海底,原因很简单,潜艇的壳体越厚,抗压能力越强,但重量也随之飙升,动力系统、机动性、隐身性都会被拖累,各国在设计潜艇的时候,早就权衡过这些利弊,作战潜艇的任务重点根本不是去海底探险,而是要速度、安静和可靠,下潜到三四百米,已经很难被敌方声纳探测到,深度再高,提升的隐蔽性有限,反而会让整个潜艇变得笨重、不实用。   很多人疑惑,既然有些鲸鱼能轻松潜到2000米甚至更深,人造的潜艇为啥就不行?其实,动物和机器的抗压方式完全不同,像抹香鲸这样的深潜高手,身体结构非常巧妙,它们在下潜之前会把肺里的气体排光,身体里没什么空腔,这样一来,内外压力差不多,反而不怕被压扁,而潜艇内部必须维持常压,人和机器都要呼吸和运作,没法像鲸鱼那样“吐气自保”,再说,鲸鱼全身都是柔软的脂肪和肌肉,能适应外来压力的变化,潜艇那层铁壳再怎么加厚,面对极端压力就是硬碰硬,迟早还得认怂。   说到深潜,大家肯定会想到那些能下到万米海沟的科研深潜器,比如“奋斗者号”这种小型载人球舱,它们能下得去,是因为本身体积小,外壳做成球形,压力可以均匀分散,就算用上了最先进的钛合金材料,空间也是极其有限,最多塞下两三个人,速度慢得像蜗牛,科研器材下去主要是采样、观测,根本不需要高速和复杂武器,潜艇作为作战平台,又要跑得快,还要能藏住几十号人、各种导弹和复杂动力装置,要是像深潜器那样缩成球,根本没法在战场上完成任务,两者设计目标完全不同,没法直接类比。   其实,所有潜艇设计师都清楚,深海的“死亡线”是硬伤,材料科学再牛,也有极限,并不是你想加厚壳体就能无限抗压,高强度钢或者钛合金的屈服强度顶多也就几百兆帕,设计时还得留出一大截安全余量,越到深海,环境越恶劣,水温只有零度左右,钢铁会变脆,金属表面的防腐涂层也容易在高压下剥落,要是涂层坏了,海水进到金属缝隙里,腐蚀速度会比平时快十倍,再加上高压下各种电子设备、传感器、氧气瓶都可能出故障,稍有不慎就是灾难。   历史上,潜艇掉深导致事故的例子不少,有的潜艇在深潜试验时,没到极限就出了问题,等到打捞上来,整个壳体都被压成了扁铁饼,管道和设备全都扭曲变形,更别说舱门、观察窗这些部位,理论上能抗住几百米水压,真到2000米,早就碎成渣了,海水的力量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可怕,哪怕只是一条很细的缝隙,也足够让高压水流像子弹一样射穿钢板。   虽然现在有不少高科技材料,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特种高弹性钢,但成本远高于普通材料,潜艇造价本来就高,每多下潜100米,材料和工艺的投入就得多花几个亿,军用潜艇要综合考虑深度、速度、噪音、武器搭载等多方面性能,不可能为了深潜牺牲其他关键能力,更何况,现代海战环境发生了变化,反潜技术不断升级,卫星和无人设备层出不穷,单纯拼下潜深度意义已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