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日外交交锋热火朝天之际,欧盟突然发话了:欧洲议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个别议员和“台独”分子的接触,不代表官方立场。 就在中国谴责高市早苗的言行时,欧盟的立场让人不自觉伸出了大拇指。其实西方国家能发出这种言论,充分证明了如今的中国,实力有多么的强大。 中日外交交锋正酣的节骨眼上,欧盟的一份官方表态让国际社会目光聚焦。就在中国刚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错误言论提出严正交涉后, 欧洲议会明确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强调个别议员与“台独”分子的接触纯属个人行为,绝不代表欧盟官方立场,这番表态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时间回到11月初,反华组织“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在欧洲议会大楼召开年会,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允许萧美琴等“台独”头面人物出席并进行分裂活动,这一行为当即引发中方严正交涉。 就在外界猜测中欧关系可能因此陷入波折时,欧洲议会迅速作出回应,清晰划分了个别议员行为与官方立场的界限,明确表示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欧关系的政治基础,不会因少数人的不当举动而改变。 这一立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中欧四十多年建交历程形成的共识,2025年7月举行的第二十五次中欧峰会期间,双方就已重申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相互尊重,将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纳入双边关系的重要共识。 此时的国际背景格外特殊,日本近期在涉台问题上动作频频,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将“台湾有事”定义为“存亡危机事态”,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事务,这种直接践踏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论,让中日关系持续紧张。 而欧盟在这一敏感时刻坚定发声,背后是中欧日益紧密的经贸联系与战略互信。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7300亿欧元,中国是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德国汽车、法国航空等关键产业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仅安世半导体的民用芯片供应合作,就关系到欧洲汽车行业的正常运转,近期中方恢复相关芯片供货,更凸显了双方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绑定。 欧盟的立场转变,也折射出中国实力提升带来的国际影响力变化。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欧盟在气候治理、多边贸易体系维护等诸多全球议题上有着广泛共同利益,2025年中欧峰会期间,双方就加强绿色能源合作、应对全球供应链挑战等达成多项共识。 如今的中欧关系已进入结构性变化的新时期,双方在政策主动性、议题设置权等方面的互动更加平等,欧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尊重中国核心利益是开展双边合作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内部虽存在少数反华声音,比如部分议员曾炒作涉华议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曾就稀土出口管制等问题发表强硬言论,但这些都未能撼动中欧关系的主流。 中国对欧政策的全面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形成了欧盟、欧洲次区域以及主要大国并重的立体式合作格局,这种成熟的互动模式让双方在分歧面前能够保持理性沟通。 从经贸合作到全球治理,从中欧峰会的共识达成到敏感问题上的立场协调,欧盟此次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的明确表态,既是对双边关系基础的维护,也是对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的尊重。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家间的相互尊重与务实合作愈发重要,而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正是赢得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的坚实基础。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