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在网约车、出租车、共享单车普及的今天,许多通勤者追求“门到门”的极致效率,似乎让公交车显得有些“过时”。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公交车上常见的是前往市郊的老年人,这不禁让人质疑公共资源是否被浪费。 然而,这种看法略显片面。城市公交车的核心服务对象,从来不仅仅是追求效率的通勤青年,它更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社会毛细血管”和“公平保障”。 首先,它为依赖公共交通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出行的尊严。这包括收入有限、无法负担频繁打车费用的市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以及广大的学生群体。公交车是他们就医、购物、参与社会活动最经济、最可靠的方式。 其次,公交车服务于城市的整体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它鼓励“绿色出行”,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一个健全的公交网络,是城市功能疏解、带动郊区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那些看似“空荡”的郊区线路,正将城市活力辐射到边缘区域,其社会价值远非单次运营收益可以衡量。 因此,公交车并非只为“收秋捡秋”的老年人服务,它是在为整个城市的公平、包容与绿色未来服务。它保障了每一位市民,无论贫富老少,都享有自由出行的权利。即便在网约车时代,公交车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属性,其价值依然不可替代,绝非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