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 为什么德国成了反华急先锋? 德国近年来,部分涉华言行呈现了强硬姿态,其背后是经济竞争焦虑、美国及欧盟的外部施压,再加上国内政治格局变动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主要原因是: 其一, 经济层面的竞争与依赖焦虑:过去中德贸易以互补为主,如今中国新能源车、机械装备等产业快速崛起,与德国车企、西门子等企业展开正面竞争,打破了德国此前的产业优势,引发其结构性恐慌,同时,德国又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大众、奥迪等车企在华销售额占比极高,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对华依赖度也超70%,这种“既依赖又竞争”的矛盾,让德国选择以强硬政策试图遏制中国,维护自身产业利益。 其二, 美国与欧盟的外部强力施压,美国通过政治施压、游说组织运作等方式,迫使德国调整对华关系与美保持一致,像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有美国私募基金股份,其旗下媒体常炒作“中国威胁论”,影响德国舆论,此外,欧盟内部此前提出将中国视为“制度性竞争对手”,德国的对华政策调整也受这一整体基调影响,进而跟风采取限华措施。 其三, 国内政治与舆论的推波助澜,默茨政府上台后支持率低迷,执政联盟内部意见分歧,同时反对党势力崛起,为转移国内经济连续负增长、能源价格高企等问题引发的民众不满,政府刻意炒作对华议题凝聚政治共识。 另外,被中方制裁的德国反华学者、研究中心等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误导公众认知,推动政府出台更激进的对华政策,比如推动成立中德贸易审查委员会、限制中国5G设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