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而是俄乌这仗打久了,早就成了烧钱又耗人的大坑,用雇佣兵是更实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得把正规军留着当后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俄乌冲突拖得太久,战争已经从快速推进变成了绞肉机式的消耗。无论是武器弹药,还是人员补充,都像掉进黑洞一样,需要源源不断投入。正规军的训练周期长、成本高,而且牵涉国家的基本防务结构。把最宝贵的力量,全部投入到一个“不知何时结束、且越打越消耗”的战场,对任何一个大国来说都是不明智的。俄罗斯当然明白这一点。 雇佣兵就不同了。他们是“用一次、赚一次”的工具人,不需要国家承担长期抚恤,不需要严格的军事管理,也不需要把他们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他们干的活,说白了就是最危险、最脏、最消耗的“前线填坑任务”。 比如瓦格纳,比如后来各类志愿营、地方武装、外籍军团,都是用来做消耗型作战的。俄罗斯付钱、给装备、给目标,由他们去冲击、去撕开缺口、去试探敌情,而正规军则负责在关键节点投入力量,确保战果稳固。 其次,更深层的因素在于,俄罗斯必须把正规军当成“压箱底”的战略后手。这个后手,不是为了乌克兰,而是为了北约。 别忘了,俄乌冲突虽然发生在乌克兰,但真正盯着俄罗斯的,是整个北约体系。芬兰加入北约、波兰全面扩军、法德持续援乌、美国在东欧不断增加部署,这些都说明一点:俄罗斯必须保留足够的机动力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更大规模冲突”。 如果俄罗斯把几十万训练有素、编制完整、装备齐整的正规军,全部投入乌克兰,那一旦北约真的在其他方向做出挑衅,俄罗斯后方就可能被迫面对更严重的战略空虚。 军事上有个原则:永远不要把你的主力部队投入到一个不可控、长期化、且消耗巨大的战场。这不是怯战,而是战略理性。俄罗斯选择让雇佣兵承担前线压力,就是为了让正规军保持完整度、保持战斗力、保持机动性,让他们保留在真正关键时刻使用。 再者,雇佣兵的存在还能帮俄罗斯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内部政治风险。正规军的损失越大,社会压力就越大,母亲委员会、军人家庭、退伍军人社群都会发声,这是俄罗斯不想面对的。而雇佣兵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分担了社会层面的情绪压力,把“人员损耗的矛头”从国家本身转移出去。 甚至在一些危险的方向,比如城市巷战、突击高地、试探敌军火力点,俄罗斯指挥部往往更愿意派雇佣兵,而不是正规军。原因很简单,正规军是国家资产,雇佣兵是“外包团队”,损失成本根本不一样。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点:雇佣兵的作战方式更灵活、更不讲规则。正规军有条令、有国际公约、有行动规范,但雇佣兵没有。他们打得更狠、方式更多样,可以在一些灰色地带执行常规部队不方便执行的任务,这对于俄罗斯在复杂前线推进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