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吴婧涵报道组葛锦熙)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常山县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在“创新制度机制”方面的成功实践入选,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常山样本”。
北门历史文化街区是常山老城区现存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传统街区。该街区保护面积达15.18万平方米,涵盖省级、县级文保单位各1处,不可移动文物15处,合院式历史建筑60栋,历史街巷13条,形成了“两街两巷九弄堂”的独特街巷格局。这里曾是历史上常山的公共文化、宅院居住与市井商业交融的繁华地带。
通过系统性的保护与更新,如今这里已转型为融合居住、文创、旅游与商业功能的“宋文化”复合街区,通过举办光影秀、戏剧展演等各种活动吸引了广泛关注,让这里成为了常山文化新地标。
“街区能入选国家级清单,关键在于我们构建了一套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常山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机制即“11581”工作体系:1个领导小组统筹决策、1个指挥部协调推进、5个网格单位包干落实、8个专业组分工协作、1家合资公司负责运营,形成从规划到运营的完整闭环。
“过去街区的保护常常面临权责不清、推进不畅的问题。”该负责人说,“‘11581’体系让条块真正协同起来,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每处风貌都有人跟踪,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从传统老街跃升为国家级示范案例,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转型印证了制度创新对文化遗产活化的推动作用。此次入选不仅是对常山实践的认可,也为全国各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