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A股站上4000点,居民为何仍不愿入市?不少读者问我:A股已涨到4000点,却迟

A股站上4000点,居民为何仍不愿入市?不少读者问我:A股已涨到4000点,却迟迟不见居民存款“搬家”入市,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去年管理层就曾提出,要让股市成为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前提是居民愿意主动买入A股——否则就可能重蹈日本股市的覆辙:即便指数上涨5倍以上,受益的也不是本土居民,反而让外资赚走了大部分收益。居民不愿入市的现象,背后牵扯着物价低迷、消费复苏乏力等多重深层问题。我们不妨从物价这个切入点,一步步拆解答案。一、低物价:中国发展的“隐形功臣”网上常有声音抱怨“通缩”,但平心而论,若物价真的大幅上涨,普通老百姓会赞成吗?其实,网上抱怨通缩的,多是能从物价上涨中受益的群体:城市中产、高净值人群。对他们而言,物价上涨会带动资产价格更快增值,且其收入涨幅往往能跑赢物价,自然希望物价上行。但中国的国情远比想象中复杂。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虽达3400元/月,但前10%高收入群体大幅拉高了这一平均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926元/月,且农村内部差异悬殊:有人花60万盖新房、买20多万的汽车,也有人仍住着10年前盖的老房、靠摩托车出行;城镇中,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人群也不在少数。试想,若月可支配收入仅3000元,该如何规划开支?更关键的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往往薄弱,甚至完全没有,他们必须为养老、医疗等未来风险储蓄,根本不可能把仅有的收入全部花光。这就是当下的现实:社会呈现K型分化,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保障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决策的核心考量。因此,国家有意通过财政补贴压制核心民生物价:水电气价格长期稳定,居民电价每度仅5毛钱,20多年未变——要知道,菲律宾居民电价达0.2美元/度(约合人民币1.4元),是我们的3倍,且越穷的地区电价越贵;而按常理,工商业用电集中、供电成本更低,本应比居民用电便宜,这一点在欧美、菲律宾等国家均是如此,国内居民用电的低价,完全是财政补贴的结果。除了水电气,粮食、蔬菜、肉蛋等民生商品也长期保持低价。“菜篮子工程”让大多数人能以低廉价格买到多样化食材,这在欧美、日本是难以想象的——这些国家的蔬菜、水果价格往往是国内的数倍。正是这种低生活成本,让月收入不足3000元的群体也能维持体面生活(前提是不盲目攀比、生活不奢侈)。而庞大的低收入群体,也造就了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低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助力中国在全球市场快速崛起。对追赶型国家而言,低物价是必经之路,也是中国能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今网上发声最多的,多是被楼市套牢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怨气较重,希望国家救楼市、推高物价,但这与国家保障底层民生、维护整体稳定的目标相悖。二、居民入市:“有钱”才是前提要让股市上涨惠及普通百姓,首先得让居民手里有闲钱。若月可支配收入仅3000元,温饱、储蓄都成问题,自然谈不上买股票、基金。因此,“居民入市”本质上只适用于有闲钱的少数群体——若每年能有10万元以上结余,不用别人提醒,自然会想着通过投资保值增值。低收入群体会不会入市?也会,但往往是在股市暴涨时被吸引入场。历史上,存款搬家大多发生在股市最后一波暴涨阶段,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让散户受伤的时刻。这也是管理层为何要压制疯牛、力推慢牛的核心原因:先保护低收入群体不被市场波动收割,同时也避免慢牛初期就吸引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人群盲目入场。如今A股的慢牛行情,主要参与者是高净值人群,其中不少资金来自楼市“搬家”——这些在楼市中受挫的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私募量化产品入市,因为这类产品常被包装成固收类产品,净值曲线平稳上升,契合他们“求稳”的需求。未来,居民资金入市大概率会以“间接方式”为主:通过理财产品、指数基金、保险、年金等渠道进场,社保基金入市本质上也是居民间接参与股市的一种形式。国家其实并不鼓励普通居民直接下场炒股——今年前8个月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81%的散户亏损,人均亏损2.1万元,仅19%的散户实现正收益,其中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不足5%(数据真实性虽无法完全考证,但散户自行炒股难度极大是共识)。三、慢牛之下,存款搬家急不得中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居民存款搬家入市同样需要时间。而且,我们必须避免疯牛行情下的“非理性入市”,今年4000点的行情与前两次疯牛截然不同,慢牛格局下迟迟未出现存款搬家,恰恰说明国家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在增强,这是好事。居民入市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通过指数上涨形成财富效应,再维持慢牛走势让理财类产品净值稳步爬升;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降,部分居民会主动通过各类财富产品入市;而随着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逐渐有了闲钱,会有更多资金进入股市。这是一项长期、系统化的工作,急不得。现在市场出现调整其实并非坏事,若一味冲高形成疯牛,只会让更多人受伤。要知道,股市的正常长期年化回报本就只有8%-10%,降低收益预期、理性看待投资,才是普通投资者应有的心态。未来,A股指数化程度会越来越深,想通过股市赚快钱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四、物价难大涨:为大国崛起稳根基管理层一直强调“让物价回归合理水平”,这里的“合理”,指的是CPI增速在2%左右的温和通胀。但对具有“通缩体质”的中国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且我们的“通缩”与日本当年有本质区别:日本CPI增速低,但绝对物价水平高,居民生活成本高昂;而中国的低物价,换来的是物质极大丰富、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从购买力平价来看,中国GDP早已超过美国。有些人怀念过去,甚至羡慕古代的“桃源生活”,这其实是缺乏基本常识:古代绝大多数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吃了上顿愁下顿,寿命大多不超过30岁,所谓“桃源”不过是幻想;还有人鼓吹“吃素好”,殊不知古代百姓常年吃素,只有过年过节才能沾点荤腥,并非吃素有益健康,而是如今物质太丰富、太便宜,大家普遍营养过剩,才需要花钱减肥——这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当年增肥都要花钱,何来“花钱减肥”的说法?回到物价问题,将CPI稳定在2%之所以困难,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引发部分发达国家不满,面临着诸多围追堵截。要突破这些障碍,物价稳定是核心前提——管理层担心的是,若贸然推高物价,可能会出现“刹不住脚”的局面。事实上,包括股市慢牛在内的诸多政策,都是为大国崛起服务的。物价稳定、市场平稳,才能为中国突破外部封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