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赛车圈里摸爬滚打多年、既做过媒体也带队拿过年度总冠军的老兵,我想谈谈背后的“得”与“难”。 👏👏👏👏要肯定的是:领克在赛车上的投入不是“一把梭”,而是“体系化深耕”。从世界TCR到国内TCR,再到CTCC、领克杯、车手培训、俱乐部运营,它把赛车当成一门长期经营的事业,而不是一次营销话题。这样的布局在中国品牌里是凤毛麟角的,也因此才造就了今天的“三百四十匹靠原厂机头干翻世界”的底气。中国赛车市场的现实也摆在那里——热度有,但并不大;圈层忠诚,却不够广。靠几场比赛,很难真正撬动一个品牌的主流认知。甚至在很多普通消费者心里,“赛车冠军”并不等于“我会买”。这是所有把赛车当品牌引擎的厂商都必须面对的冷事实。第二个矛盾是:本土车手参与度不足。赛车要在中国走向大众化,必须让观众在赛道上看到“属于自己的人”。然而本土车手培养是极其漫长、极其烧钱的系统工程,不是签个新人、推上赛道就能拿成绩。车队要成绩,往往需要经验丰富的外援;品牌要情绪价值,又希望中国车手能站上领奖台。这就是你说的“两难”——我深有体会,做车队的时候,为了积分必须用外援;做品牌的时候,又希望中国车迷能感受到“这是我们赢的冠军”。所以领克的选择——外援拿成绩、体系育新人——是目前最现实、也是最稳妥的路径。成绩用来证明技术,体系用来沉淀文化。短期看或许不够“民族情绪拉满”,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构建中国赛车土壤最正确的方式。 最后我想说:赛车永远是少数人的狂热,但它能点燃多数人的情绪。领克做的不是“拿冠军换销量”,而是“以技术和荣誉构筑品牌的精神高度”。销量未必因赛车立刻上涨,但品牌的“认知势能”会在某个节点突然爆发。中国赛车文化正在从零到一,而领克在把这个“1”向前推。困难是真困难,但没人做,就永远没有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