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伟)2025年11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二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CIDEG研究团队与自然科研智讯(NatureResearchIntelligence)合作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GIHI2025)正式向全球发布,这是GIHI连续第六年全球发布。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排名前20城市(都市圈)
当下,全球经济在政策转型关键时期加速重构,风险投资退坡与地缘不确定性并存,供应链区域化与再配置加速,AI等数字技术作为新的投资热潮进一步扩大了城市之间的差距并引发城市间的竞争。就综合科技创新实力而言,旧金山-圣何塞凭借AI策源优势,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中再次登顶,实现六连冠。纽约得分87.10,蝉联亚军。北京得分85.19,连续4年位列三甲,处于第一梯队。粤港澳大湾区跃升2名至第4,处于第二梯队领先位置,在前10强城市(都市圈)中进步最为显著。上海则处于第三梯队,排名第10。
欧美整体实力领先,亚洲城市增长动能强劲
美国城市(都市圈)在顶尖梯队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前25名中占据11席;欧洲拥有稳健的中坚梯队,近三分之二的欧洲城市(都市圈)位处第二及第三梯队;亚洲则展现出较强的集体崛起之势,以36个百强城市(都市圈)在规模上位居三大洲之首。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东京、上海、首尔、新加坡、京都-大阪-神户等7个城市(都市圈)跻身全球前25强,形成强大的头部引领效应,多达20个城市(都市圈)排名实现提升,显著高于北美洲(11个)和欧洲(10个)。
中国创新城市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优势持续增强。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稳居前10,持续领跑全球创新发展。特别地,北京在科学中心维度首次登顶,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高地维度跃升至第2,仅次于旧金山-圣何塞。中国共有21个城市(都市圈)入围全球百强,总量仅次于美国(24个),其中14个城市排名上升。排名在26至50位的南京(↑6)、杭州(↑8)和武汉(↑5)位势显著提升,中坚力量持续壮大。
创新热点锚定巨型城市群,内部协同与要素流动成关键
全球创新热点与巨型城市群(Megaregions)的地理位置高度重合,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地区的中国和日韩,呈现“多极化、集群化、网络化”特征。美国由西海岸加州城市群、东北沿岸地区城市群引领;欧洲形成以西欧“蓝香蕉”弧状巨型城市群为主轴,联动主轴外沿多条功能化次级走廊的跨国创新协同热区;亚洲的创新热点由中国和日韩主导。其中,中国自北向南形成三大超级热点:京津冀以北京为核心,推动科研知识外溢。长三角立足上海的资源集聚优势,带动江苏、浙江、安徽产学研协同。粤港澳依托先进制造与数字经济融合,借跨境协同与全球市场提速发展。上述巨型城市群不仅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土壤,更通过构建紧密高效的跨城协同网络,推动热点城市辐射赋能邻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