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贵州黔东南,出生仅仅 28 天的宝宝,竟然能听懂“敬礼”指令! 宝宝名叫安安

贵州黔东南,出生仅仅 28 天的宝宝,竟然能听懂“敬礼”指令! 宝宝名叫安安,出生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村寨里,爸妈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平时和所有新手父母一样,总爱对着襁褓里的孩子说话、做小动作。安安妈妈李女士说,发现孩子的“小技能”纯属偶然——她休产假在家,每天给宝宝拍嗝、换尿布时,都会笑着抬抬他的小手,念叨一句“安安,敬礼啦”,没想到坚持了半个月,28天那天早上,当她再次说出“敬礼”时,安安竟然缓缓举起了攥着小拳头的右手,停在耳边几秒钟才放下。 一开始全家都以为是巧合,奶奶特意试了三次,每次说完“敬礼”,安安都会有同样的动作,哪怕刚喝完奶犯困,也会勉强抬抬小手。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来看热闹,有位阿姨故意说“握手”“拍手”,安安毫无反应,可一听到“敬礼”,小胳膊就会条件反射似的举起来,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惊叹。李女士把这段视频发到网上,很快就火了,网友们纷纷留言“这是天赋异禀吧”“太神奇了,简直是小神童”。 但热闹背后,有儿科专家很快给出了理性解读。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解释,28天的婴儿大脑皮层尚未发育成熟,根本不具备“听懂语言”的认知能力,安安的反应更可能是条件反射——妈妈长期重复“敬礼”的语言刺激和抬手动作,让宝宝将声音和动作形成了关联,就像听到奶瓶摇晃声会张嘴一样,是后天互动形成的本能反应,而非真正“听懂”指令。 这个解释让不少网友恍然大悟,也戳破了“神童”的滤镜。李女士也坦言,自己从来没觉得孩子有多特殊,只是平时喜欢和他多互动,哪怕知道他听不懂,也会絮絮叨叨分享日常。她记得刚出院那几天,安安夜里总哭闹,爸爸就抱着他哼苗族飞歌,慢慢的,只要听到熟悉的调子,宝宝就会安静下来,“现在想想,和‘敬礼’的反应其实是一个道理”。 很多新手父母都有过类似经历:宝宝听到熟悉的儿歌会停止哭闹,看到妈妈的脸会咧嘴笑,这些看似“神奇”的表现,其实都是婴儿感知觉发展的正常现象。儿科专家强调,0-3个月是婴儿建立安全感和亲子联结的关键期,频繁的语言互动、肢体接触,不仅能让宝宝更快适应环境,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但家长不必过度解读这些反应,更不能刻意训练,违背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 网络上总不乏“神童宝宝”的话题,有的说3个月会说话,有的说半岁能识字,往往引来大量关注。可仔细深究,要么是家长过度解读,要么是视频剪辑的效果,真正违背生长规律的“天赋”几乎不存在。安安的例子之所以让人觉得温暖,不是因为他“听懂了指令”,而是背后藏着父母满满的爱——那些看似无用的唠叨、重复的动作,都是亲子间最珍贵的羁绊。 安安的奶奶总说,现在的孩子真幸福,不像过去,条件有限,爸妈忙着干活,很少有时间这样陪着孩子说话。其实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亲子互动的本质从来没变,不是要培养什么“技能”,而是让孩子在陪伴中感受到安全感。李女士现在依然每天和安安互动,偶尔还会说“敬礼”,看着宝宝举着小手的样子,她心里满是柔软:“不管是巧合还是条件反射,都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独一无二的小默契。” 难道真的有刚出生不久就“听懂话”的宝宝吗?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所谓的“神奇技能”,大多是爱与陪伴浇灌出的小美好。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孩子,也不用急于求成,耐心陪伴、科学养育,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亲子间的互动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在感受着生命成长的奇迹。安安的“敬礼”或许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但它让我们看到,平凡的日常里,藏着最动人的温暖。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