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听用户的话,产品反而做的越死?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他这两年全职投入做SaaS产品,但前段时间彻底放弃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用户群里每天都有人夸产品好用,功能建议一条接一条,可就是没人续费。这样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上演。2010年,Kevin Systrom做了一个叫Burbn的应用。这玩意儿集成了签到、照片分享、游戏、社交等一堆功能,早期用户反馈特别好,每天都有人在提新想法。Systrom很兴奋,觉得自己抓住了用户需求的脉搏,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加功能。但增长曲线却平得像心电图停了一样。这事儿不对劲啊?用户明明很活跃,为什么就是不增长?Systrom硬着头皮去翻数据,结果发现了一个让他头皮发麻的事实:用户只用照片分享这一个功能,其他那些他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点击率几乎为零。于是Systrom做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很疯狂的决定,把除了照片分享之外的所有功能全砍了。产品改名叫Instagram,两个月后用户突破100万。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励志对不对?但背后藏着一个99%创业者都会踩的坑:你以为那些早期热情用户就是你的目标客户,结果他们可能正在把你带向深渊。早期用户和主流用户,这压根就是两种生物。早期用户是什么人?他们是那些在App Store排行榜翻到第50页也要找新东西试试的技术发烧友,是看到测试版就兴奋得不行的极客,是愿意花一整个周末研究产品逻辑的狂热分子。这帮人有几个特点:第一,他们爱尝鲜;第二,他们能忍受产品不完美;第三,他们往往不是来付钱的,而是来找乐子的。主流用户呢?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他们打开应用商店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体验新奇。产品要是有bug,他们会直接卸载而不是跑到你的用户群里提改进建议。至于付费,那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的时间值钱。很多创业者就栽在这儿了,他们看到早期用户热情高涨,就以为找到了产品市场契合点,然后开始围着这群人转,加功能、改界面、优化体验。可等到要规模化的时候傻眼了,那些主流用户根本不感兴趣,他们觉得产品太复杂、太折腾、不值那个价。Burbn这个案例特别值得细说。Systrom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符合逻辑:用户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早期用户说想要签到功能,加;说想要游戏化元素,加;说希望增强社交属性,继续加。产品变得越来越重,团队也越来越累。更要命的是,每加一个功能,就要考虑它跟其他功能的兼容性,就要做更多测试,界面设计也要不断调整。整个产品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复杂。但用户增长就是上不去。这时候Systrom做了一件很多创业者都做不到的事,他强迫自己去看冰冷的数据,而不是温暖的用户反馈。数据告诉他,90%以上的使用时长都发生在照片分享这一个功能上。这个发现让人很难受,那些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功能,那些用户曾经热情要求的特性,原来都是摆设。但Systrom还是咬牙做了决定,全砍。砍完之后的Instagram只剩下三个核心功能:拍照、加滤镜、分享。就这么简单的东西,上线后却引爆了市场。因为它足够简单,主流用户上手零门槛;它足够聚焦,解决了一个明确的需求;它足够快,不需要学习成本。这个案例背后藏着一个反直觉的真理:用户要的不是更多,而是更好。早期用户因为热爱你的产品,所以愿意接受复杂;主流用户因为有需求要解决,所以只要简单。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怎么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目标用户呢?答案很简单也很残酷:看谁付钱。太多创业者在这个问题上自欺欺人。他们会说,现在还在打磨产品阶段,等产品完善了再考虑收费。或者说,先把用户规模做起来,商业化的事情以后再说。如果你的前10个客户都不愿意付费,那基本上说明你的商业模式有问题。注意,不是产品有问题,是商业模式有问题。也许你的产品确实很好,但你服务的可能是一个不存在的市场,或者说是一个没有付费能力的市场。付费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个筛选器。愿意付费的用户,说明他们真的有痛点需要解决,而且认为你的产品值这个价。这才是你应该服务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创业公司,连商业模式都没想清楚就开始免费,那就是在赌命。你赌自己能撑到找到商业模式的那一天,赌投资人会一直给你钱,赌竞争对手不会比你先想明白。这个赌注太大了。更稳妥的做法是从第一天就验证商业模式,就算一开始只能收到很少的钱,那也比一群免费用户的好评有用得多。因为那点钱代表着真实的市场需求。这里有个很实用的判断标准:如果一个用户提的需求,你问他愿意付多少钱来实现。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那这个需求基本可以不用做。真正的痛点需求,用户是能说出价格的,痛点需求的特征就是用户说得出价值。创业这件事,从来都不是讨好所有人。你要搞清楚你到底要服务谁,这些人愿意付多少钱,他们真正的痛点是什么。市场会告诉你答案,但你要学会听市场说的话,而不是听你想听的话。你的产品不是给你最初的那群粉丝做的,而是给整个市场做的。前者可能给你信心,但只有后者能让你活下来。你只需要让那些愿意付费的人觉得物有所值,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