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11月7日,在贵阳综保区贵州集隽半导体产业园内,一颗薄如蝉翼的芯片开始了它不平凡的“旅程”。
清晨,这颗完成设计的显示驱动芯片,搭乘专用防震车来到封装测试车间。在这里,255套精密设备正蓄势待发,一颗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经过粘片、焊线、塑封、切筋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将成为下游生产的核心部件。
“这是我们园区产业链的起点。”封装测试车间厂长李长东一边监控着固晶机的运行参数一边介绍,“芯片在这里获得‘生命’后,才能继续后面的旅程。我们车间每个月可生产1200万颗芯片,除了满足园区内下游企业生产外,还会销往江西、广东深圳等地。”
穿过连廊,完成封测的芯片来到了模组生产区域。在这里,来自园区其他车间的FPC排线、背光模组与玻璃盖板等已集结待命,准备与它共同完成最终的合体。
最精彩的环节在总装车间上演。模组全自动生产线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先将芯片与排线精准连接,再为其“穿上”背光模组,最后盖上玻璃保护层。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从原材料到成品,所有生产环节都在园区内完成。“在我们园区,最远的产业链距离也不过是相邻车间。”贵州集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清元自豪地说,“这条完整产业链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提高了产业的稳定性。”以一块手机显示屏总成为例,液晶显示屏、驱动IC、FPC连接器、背光、偏光片、盖板等所有部件都能在园区内完成生产加工,真正实现了“园内循环”。
据了解,贵州集隽半导体产业园于2023年7月正式开建,去年9月全面建成投产。园区围绕显示驱动芯片的设计、封装、测试等核心环节,向光电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致力于打造集产业链、供应链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通过优先给予芯片供货指标、免厂房租金等优惠政策,目前已成功吸引封测厂、切割厂、模组厂等多家核心企业入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
“如今,这条‘园区内循环’的产业链正在释放巨大效能。”谭清元表示,目前该园区月产能达1200万颗芯片及250万块手机屏幕,投产至今产值已突破6亿元,产品成功出口到印度、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得益于贵阳综保区的特殊政策,从芯片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都享受海关全程政策辅导和绿色通道服务,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高效通关。
展望未来,谭清元充满信心:“‘十五五’期间,园区计划扩产至年产值40亿元,并逐步补齐产业链条。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强链补链,打造技术先进、生产一流、品质高端的光电显示制造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