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传统的解读——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一以贯之。上句的具体解决信任危机的方法,这句就是如何深入落地和推行。这句结合当下的网络环境,特别好理解;上了热搜,比如许家印事件,一边倒的评论,这就是上句体现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要关注的公共事件。比如彭宇案,全中国都知道,该怎么解决。当然,这句孔子没有下结论,因为任何事情不能绝对,不是众恶之,我也要恶之;而是要实际调查研究。这句其实说给上位者,也就是当权者;对于公共事件,要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态度。对于那些破坏整体大环境,以及影响牧羊犬精神价值观的恶劣事件,要予以关注并实事求是的引导和落地。复旦大学事件,就是责令复旦大学,对于不懂感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予以谴责和处分;对于牧羊犬精神体现者予以匹配的荣誉和奖励。对于下河救人牺牲的英雄,就是一方面谴责和公开忘恩负义者以及表彰救人者予以相应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同时避免其家庭,生活上有任何后顾之忧。对于救人最后被诬陷的,还有一个例子,救人被诬陷,最后选择自杀以证清白的特例,一定要拨乱反正,要惩治坏人,要给好人以公道。政府和法律的作用,要体现在主持正义上。法律的意义是什么,不就是惩恶扬善吗,保护好人,惩治坏人。这是根本,是一切的核心和准则。所有法律应该为这个核心理念而服务,而不是教条主义的方式法律条文。如果只是法律条文,有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之后,是不是可以取消法官和律师了,因为机器人更客观,更教条主义。这句不是讲道理,而是规律;是不相的规律。比如股票,都看好的时候,你要小心了。都不看好的时候,你要注意了。这就是事实,是经受考验的真理,大底大顶都是这么出来的。所以,这种要予以重视,并有效解决,不是上了热搜,如何引导或者如何删帖;而是如何责令整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要实事求是,落实弘扬牧羊犬精神,不让牧羊犬吃亏。这里也可以借鉴一下社会上,所谓的话事人角色,因为德高望重,因为主持正义和公道。其实是一样的,人不知的社会,就是需要上层建筑,主持公道,支持正义;如此必有民信,必有和谐的互信社会。信任危机的核心原因,就是好人没有好报,坏人不被惩罚;没有人能支持正义,更没有人主持公道,公心良知。比如足球圈子,结合攻乎异端,如果一个不碰假球且正直无私的人,而且见不得假。这时候是不是众恶之,好人待不住,甚至遭到迫害。必察在于,有可能好,也有可能坏,但必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也就是主要矛盾必须调查出来。这时候不存在没有情况,因为太一致的行为,就说明察则有获。众好之,也一样;一块贪,分钱,大家都开心;真的众好之就一定好吗?所谓的民意调查就一定真实吗?所以,只要有情况,要必须客观公正的调查研究。对于自身也一样,君臣和老百姓都如此,如果大家都讨厌,自然反省;如果众人都喜欢,那最好也要反省。都说你好,那就该有问题了,不符合客观规律啊。所以这句的核心,是透过表相,发现本质;也就是要不相。众人的着相,君子不要着相,反而要不相,要必察焉。这是该有的态度,更是不相的智慧。此篇论德,君子之德,按规律办事才是合道,亦是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