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联合国交完2025年会费,金额高达50多亿,真是让人肉疼!没想到刚交完没多久,联合国10月初又开口要钱,否则只能裁员,结果到10月底,我们又全额汇出6亿857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多亿。 联合国最近的日子可不好过,秘书长古特雷斯已经开始盘算着裁员,甚至传出要把总部搬离物价高昂的美国,因为机构真的快没钱运转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笔来自中国的近百亿人民币资金,这笔钱分两次,一次是今年的会费,一次是响应10月初联合国紧急呼吁的追加款,每次都超过了50亿人民币。 而作为联合国最大的债务国,美国还拖着约30亿美元的巨额欠款,这笔钱几乎占了联合国总亏空的百分之七十。 这种鲜明的对比,已经不只是简单的财务报表了,钱在这里成了最直观的信誉证明,中国按时、全额的两次付款,尤其是在联合国发出求救信号后迅速响应的那笔6.8573亿美元,无疑是在为自己的国际信誉账户进行一笔高额投资。 这笔投资很快就有了回响,联合国的一位代表特意用中文向中国的及时援助表示感谢,这个小细节背后,是一种道义资本的快速积累,中国不仅付钱,还主张会费机制要更公平,要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难处,这让它的行动更添了几分格局。 美国的算盘则完全是另一回事,30亿美元的欠款,一半常规会费,一半维和费用,一拖再拖,这可不是偶然的财政紧张,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这种拖欠就成了一种系统性策略,甚至有消息说,美国国会未来两年的预算里,给国际组织的会费支出可能是个“零”。 钱在美国这里,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时抽回的政治筹码,用来表达不满和施加压力。 曾几何时,这里被外界视为美国的“一言堂”,但现在风向变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场面是,俄罗斯代表提议为所有战争受难者默哀,而不仅仅是为乌克兰,这个提议得到了众多国家的响应,美国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易主导议程,这种“失控感”,或许是它“撤资”的深层动因。 中国则展现出截然相反的姿态:积极融入这个正在变化的多极化舞台,并努力放大自己的声音,无论是中国大使在会场上对美国的直接质询,还是记者徐德智就欠费问题向联合国发言人发出的尖锐提问,都显示出一种主动出击的自信。 那位发言人面对提问时含糊其辞,只说美国“交了一部分”,却给不出具体数额,这种尴尬的场面,本身就是美国影响力在道义层面衰退的生动写照。 当然任何全球战略都得算一本国内的账,近百亿人民币,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小数目,中国国内网络上出现“肉疼”的声音,完全可以理解,这笔钱能解决多少民生问题? 但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这笔钱被定义为一笔远期投资,维护一个有效的多边国际体系,就是保障自身海外利益和发展空间,这是一种用短期成本换长期收益的远见。 反观美国,白宫曾计划豪掷2.5亿美元翻新宴会厅,这笔钱足以支付一部分欠款,所以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意愿,美国的政坛弥漫着一种“卸担子”的情绪,认为维护世界秩序的成本太高,“不划算”,宁愿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以迎合部分选民内向的诉求。 联合国会费这件看似简单的事,已经演变成了中美两国对于“大国责任”到底是什么的一场公开辩论,中国的模式,是积极投入,用行动来定义责任,从而塑造影响力,而美国的模式,则是选择性退出,用缺席来表达立场。 这场围绕联合国财务的博弈,远未结束,它不仅关乎一个国际组织的生死存亡,更在深刻地预示着,21世纪的全球领导力,不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在一次次的考验面前,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