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其实这事儿说穿了一点不复杂,美国飞行员要是琢磨透中国空军的用兵逻辑,大概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歼11这型战机看着不算最扎眼,但能常年霸占伴飞拦截的“主力席位”,全靠实打实的硬实力和超高适配度。 1998年12月15日,中国组装的首架歼11A首飞成功,从此开启了这型战机在中国空军的服役生涯,直到2015年歼11B系列停产,整个歼11家族一共生产了397架,其中72架交给了海军航空兵,剩下的325架全部列装空军,再加上早期引进的苏-27系列,这些重型战机构成了沿海防空的中坚力量。 中国的东海、南海海域广阔,美军侦察机、轰炸机常常抵近活动,这些区域离大陆少则几百公里,多则上千公里,对战机的航程和留空时间要求极高。歼11的航程能达到3000多公里,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从福建或海南的基地起飞,就能轻松覆盖南海大部分海域,长时间跟踪外机完全不用频繁起降补给。 反观歼10C这类中型战机,航程和滞空时间都稍逊一筹,执行远海伴飞任务难免有些力不从心。而歼11作为双发重型战机,飞行稳定性强,还能挂载多种空空导弹和中继吊舱,既能保持安全距离实施监控,又能在必要时展示威慑力,战术灵活性完全能满足日常拦截需求。 而且歼11的使用成本和维护难度都很可控。经过二十多年的列装和改进,歼11的零件通用性强,维护流程成熟,基层部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空军新学员从模拟器转实机训练,很多都是先从歼11练起,飞行员对这型战机的性能特性摸得门儿清,应对突发空情时反应更快更准。 2020年,解放军歼11在远海训练中就曾近距离锁定伴飞的F-16战机,展现出的专业操作和坚决态度,让台防务部门都不得不重视。对于这种高频次的日常任务,用歼11再合适不过,既不用心疼机体磨损,又能高效完成任务,堪称“性价比之王”。 至于为啥不用歼20、歼16、歼35,其实是各有各的考量。歼20作为隐身战机,2020年正式列装后,主要侧重高技术条件下的制空作战和纵深打击,就像藏在暗处的“尖刀”,关键时刻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日常伴飞实在没必要动用这种高端战力,纯属大材小用。 歼16虽然先进,但2015年服役以来装备数量还没到普及的程度,而且它更偏向多用途,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突出,更多时候被用来执行复杂作战任务,没空天天盯着外机伴飞。 歼35则是另一番情况,空军版2024年11月才官宣列装,海军舰载版2025年9月才在大阅兵中亮相,目前主要优先满足福建舰航母和空军新型作战力量的需求,部署范围还没覆盖到所有沿海一线,自然也就难出现在日常伴飞场景中。 2022年以来,美军机在中国周边活动的架次和频率明显上升,中国空军的回应也越发积极主动。在这种高频次的“互动”中,歼11的曝光率自然居高不下。而且中国空军的作战从来不是单机行动,歼11背后有预警机、无人机、雷达网和数据链构成的完整体系支持,即便单机性能不是最顶尖,整体应对能力也不容小觑。美军飞行员每次遇到的看似是一架歼11,实则面对的是一整套成熟的防空网络。 说到底,歼11能成为伴飞拦截的“常客”,本质上是中国空军务实用兵策略的体现。不用最先进的,只用最适合的,把高端战机留到关键任务中,用成熟可靠的机型应对日常防空需求,既保证了防控效果,又控制了使用成本。 美国飞行员要是能看懂这层逻辑,大概就不会再纠结为啥每次遇到的都是歼11了,毕竟好用、够用、用得划算,才是用兵的核心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