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太阳]1968年6月21日早上,容国团的尸体在一棵树下被人发现,在他的上衣口袋

[太阳]1968年6月21日早上,容国团的尸体在一棵树下被人发现,在他的上衣口袋中,有一个纸条,上面有一段话,现场的人看了之后,无不惋惜流泪。   (信息来源:中国网——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   容国团在一个普通海员家庭降生。父亲容勉之给儿子取名“国团”,藏着对国家团结富强的深切期盼,这份朴素的家国情怀,从小就悄悄融进了容国团的骨血里。   家境的贫寒没给容国团太多安稳的童年,13 岁那年,父亲失业让他不得不辍学,钻进香港东区渔行做起了童工。   鱼腥味弥漫的日子里,舅舅成了照亮他人生的一束光 —— 这位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带着他第一次摸到了乒乓球拍,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白球,竟成了容国团一生的牵挂。   在工联会康乐馆的球台前,他展现出惊人的天赋,更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每天练到场馆关门才肯离开。   1956 年,日本队访问香港,19 岁的容国团初生牛犊不怕虎,连胜两局,击败了前世界冠军荻村伊智朗,整个香港乒坛都为这个年轻人沸腾。   次年 9 月,容国团代表港澳乒乓联队赴北京表演。当时他刚病愈不久,体力还没完全恢复,却凭着精湛的球技,接连击败了国家队主力王传耀、傅其芳等名将。   贺龙元帅亲自接见了他,诚挚邀请他归国效力。同年 11 月,容国团毅然跨过罗湖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8年4月,广体工作会议上,这个年轻人语出惊人,立下 “三年夺取世界冠军” 的誓言。在那个年代,世界冠军对中国人来说近乎遥不可及,这份壮志豪情让整个体育界为之震动。   凭借亮眼战绩,容国团顺利入选国家集训队。他没辜负这份信任,苦心钻研,创新出“快准狠变”的直拍快攻近台打法,每一项技艺都练得炉火纯青,一年后的多特蒙德世乒赛上,一路过关斩将,捧起了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奖杯。   这份荣耀被周恩来总理与十年国庆相提并论,贺龙元帅更是亲自到机场接机献花,22 岁的容国团一夜之间成为全民偶像,乒乓球也从此奠定了“国球”的地位。   1961 年,北京世乒赛上演巅峰对决,中国队迎战此前五连冠的日本队,压力如山。决赛局中,他与星野展弥激战,助力中国队以 5:3 首次捧起男团冠军奖杯。   1964 年底,容国团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女队主教练。当时女队屡屡败给日本队,而距离第28 届世乒赛仅剩四个月时间,任务艰巨。   他大胆改革训练方法,把男队的训练模式引入女队,还设计了加宽球台的“性别对抗赛”,甚至用蒙眼接球的方式培养队员手感。   第28届世乒赛上,容国团果断调整阵容,派林慧卿、郑敏之等选手出战。姑娘们不负众望,以绝对优势击败日本队,首次捧起女团冠军奖杯,同时还包揽女双、混双冠军,创造了奇迹。   然而,荣耀的背后,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文革”的浪潮席卷体坛,容国团因香港籍贯,被无端扣帽子,反复遭受审查和批斗。   他被迫停下了心爱的训练和工作,日复一日地写着检查,交代所谓的“出身问题”。更让他崩溃的是,一同从香港归来的好友、乒坛骨干傅其芳与姜永宁,在接连的迫害下相继去世。   1968 年6月的一个傍晚,容国团离开了家,从此再未归来。龙潭湖畔,现场遗留的大量烟头,见证了他两三个小时的痛苦徘徊。   次日清晨,人们在湖边养鸭场旁的树下发现了他的遗体,上衣口袋里的纸条上,写着字字泣血的话语:“我历史清白,我不是特务,不要怀疑我。我爱我的荣誉,胜过自己的生命”。   在场的每一个人,看着这行文字,无不痛心落泪。这位用球拍为国家赢得无数尊严的英雄,最终用生命守护了自己的名誉。   文革结束后,国家体委为容国团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如今,容国团已经离世半个多世纪,但他留给中国乒乓球队的精神灵魂,却始终生生不息。   刘国梁曾说:“60 年来,这份精神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马龙、李隼等后辈们,依然在他的感召下砥砺前行。   那张写满忠诚与坚守的纸条,那句震撼人心的呐喊,连同他用生命诠释的家国情怀与拼搏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