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要是聊三国里的“扮猪吃老虎”高手,司马懿说第二,估计没几个人敢说第一。
就拿石亭之战来说吧,表面上看是曹休栽了大跟头,东吴陆逊打了场漂亮仗,可细琢磨下来,最大的赢家其实是司马懿。
这老狐狸全程没怎么动手,却把“提拔自己人”“坑对手”“保全身”三件事做得滴水不漏,比诸葛亮摆空城计还让人叫绝。先说背景,当时曹丕刚去世没几年,曹叡刚登基,曹魏朝堂暗流涌动。
曹休作为曹家宗室里的“顶梁柱”,一直瞧不上司马懿这外姓臣子,总想着压他一头。
正好东吴那边出了个“叛徒”周鲂,哭着喊着要投降曹魏,还说愿意当内应帮曹魏打孙权。
曹休一听这消息,眼睛都亮了,这不正是自己立大功、压过司马懿的好机会吗?

立马拍着胸脯跟曹叡保证,要带十万大军去接收周鲂,顺便把东吴搅个天翻地覆。
可曹叡也不傻,知道曹休性子急、容易轻敌,特意让司马懿带兵去接应,还安排贾逵等人从侧面配合。
按理说司马懿该积极点吧?毕竟这是朝廷大事,可他偏不。
大军开拔后,司马懿故意放慢行军速度,每天走不了几十里就扎营休息,手下将领催他,他还慢悠悠地说:“急什么?东吴地形复杂,万一有埋伏怎么办?咱们得稳着来。”
其实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周鲂投降这事儿太蹊跷,十有八九是陷阱,曹休这一去肯定要吃亏,但他就是不点破,曹休要是不败,怎么显露出自己的重要性?
更妙的是提拔自己人这步。
司马懿出征前,特意跟曹叡举荐了自己的门生邓艾,让邓艾负责大军的粮草运输。
要知道,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管粮草的官看似不起眼,却是掌握大军命脉的关键角色。
司马懿明着是推荐人才,实则是把自己人安插到了关键岗位上。
后来曹休在石亭被陆逊包围,粮草供应不上,还是邓艾拼死把粮草送到了司马懿军中,不仅帮司马懿稳住了阵脚,还让邓艾在军中站稳了脚跟,为后来司马家掌权埋下了伏笔。
这边司马懿慢悠悠地“稳扎稳打”,那边曹休早就一头扎进了陆逊的包围圈。

等到曹休发现上当的时候,十万大军已经被东吴军队团团围住,打了一整天,曹魏军队死伤无数,曹休本人也差点成了俘虏。
最后还是贾逵带兵赶过来救援,曹休才狼狈地逃了出来。
可经此一役,曹休的名声彻底臭了,本来想立大功,结果成了曹魏的笑柄,回到洛阳后又气又愧,没几天就病死了。
而司马懿呢?
他全程没跟东吴军队正面交锋,等到曹休战败后,还“恰到好处”地出兵接应,既没损失一兵一卒,又在曹叡面前赚足了好感。
曹叡见司马懿办事稳妥,还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局面,对他越来越信任,后来干脆把曹魏的兵权慢慢交到了他手里。
有人说司马懿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实际上,他不仅屈了东吴的兵,还借东吴的手除掉了曹休这个对手,顺便提拔了自己人,这波操作简直是“一石三鸟”。
现在回头看石亭之战,才发现司马懿的厉害之处不在于能打多少胜仗,而在于他总能在复杂的局势里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他不像曹休那样急着出风头,也不像诸葛亮那样执着于“兴复汉室”,而是一步步地布局,一点点地积累力量,等到对手反应过来的时候,他早就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难怪后来司马家能取代曹魏,就凭司马懿这深谋远虑的心思,换谁也很难是他的对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