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清军还能入关吗?

吴三桂其实不是山海关总兵,他的驻地也不在山海关。1639年,经洪承畴举荐,吴三桂擢升宁远团练总兵,驻守宁远。第二年,清军

吴三桂其实不是山海关总兵,他的驻地也不在山海关。

1639年,经洪承畴举荐,吴三桂擢升宁远团练总兵,驻守宁远。

第二年,清军围困锦州,祖大寿告急,洪承畴率王朴、唐通、曹变蛟、吴三桂、马科等八总兵北上,解锦州之围。

是役,明军惨败,五万余人阵亡,洪承畴被俘,曹变蛟战死,王朴、唐通、吴三桂、马科逃出重围,退回了宁远。

清军则继续围困锦州,并最终攻克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名存实亡。

崇祯皇帝非常恼火,下旨处死了率先逃走的王朴。吴三桂因为守宁远有功,只受降级处分,仍驻防宁远。

之后两年,吴三桂死守宁远,打退了清军两次进攻,深得崇祯器重,特赐尚方宝剑。

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大顺军精锐东征,沿途十几万明军望风而降。

眼看局势恶化,有人建议崇祯迁都南京。但崇祯要面子,又心存侥幸,未能果断执行迁都计划。

二月,顺军攻克大同。蓟辽总督王永吉建议崇祯放弃宁远,将关外的兵马调回北京。

但因为内阁首辅陈演等人不同意,崇祯也不愿意背上“无故弃地”的骂名,结果再次错失了机遇。

直到三月,李自成兵临城下,马科投降顺军,崇祯才急召唐通、吴三桂、左良玉等人率军勤王。

左良玉当时驻防武昌,远水解不了近渴。

唐通驻防蓟镇,离得近,他倒是赶回了北京,奉命镇守居庸关。

可唐通领军出关与顺军厮杀时,监军杜之秩却开关投降。唐通腹背受敌,只得投降。

在一些小说、电视剧中,吴三桂故意在山海关磨磨蹭蹭。明朝灭亡之后,他本欲投降顺军,却听说爱妾陈圆圆为刘宗敏所夺,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像个二百五似的。

实际情况不是这么回事。

前面说了,吴三桂一直在宁远驻防。明末山海关总兵其实是高第。

而放弃宁远和入关勤王,也是两码事。

勤王只需要带兵入关即可。放弃宁远则需要将当地百姓和物资也一并迁走。这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

吴三桂接到勤王诏书后,仅用十天就赶回山海关,根本没有半点磨蹭。

要怪就只能怪崇祯优柔寡断。他但凡早点下旨,吴三桂也会早早进京。

当然,顺军兵锋正盛,指望吴三桂击败李自成,也不现实。但吴三桂护送崇祯迁都南京,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真是如此,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三月十九日,崇祯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自缢于煤山。

当时,吴三桂兵至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听闻京师陷落,马科、唐通等人都已跻身大顺朝新贵之列,高第也投降了顺军,后路被断。

于是,吴三桂命人张贴告示,说自己准备接受李自成的任命。

由于吴三桂此前一直在辽东与清军作战,与顺军无仇无怨。因此李自成便派唐通携重金招降吴三桂,并委任唐通接管山海关防务。

三月二十六,吴军行至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已经不远了。但就在这时,吴三桂却突然变卦,率军直扑山海关。

唐通的兵力约八千,仅为吴三桂的五分之一。加之没有防备,山海关遂被吴三桂轻松夺取。唐通则退守山海关外的一片石。

关于吴三桂态度转变的原因,一般有三种说法:

一是吴三桂听说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留追赃,还被打了一顿;二是听说吴襄在北京的家,被顺军抄了;三是听说陈圆圆被顺军将领所掠。吴三桂气不过,“冲冠一怒为红颜”。

具体是什么原因,已难考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冲冠一怒为红颜完全不靠谱。因为吴三桂投降大顺,本意是维护自身利益。而从京城传来的消息,让他缺乏安全感,猜测李自成的招降可能是一场骗局,自己贸然进京,吉凶难测。

毕竟吴三桂和马科、唐通不同,那二位是战败了才投降李自成。他手握数万雄兵,完全可以谈条件。而他一旦失去了兵权,即便日后加官进爵,那也是笼中之鸟,到时候还不是李自成想怎样就怎样。

得知吴三桂反叛,李自成一面备战;一面安抚吴襄,以吴襄的名义写信规劝吴三桂。

不过,吴襄的这封信,非常耐人寻味。

吴襄在信中说:“我家和北兵结仇深,势难归北。李害父陷于不知,不必仇,更决议归李。”

表面上看,吴襄说的没毛病,吴家和清军打了十几年,很难投靠清朝。李自成虽然虐待了我,但你不要心怀怨恨,要下决心投降李自成。

但仔细一琢磨,这事儿跟清朝没关系啊!有必要提“北兵”吗?

并且锦州沦陷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已经投降了清朝,得到皇太极善待。所谓很难投清,貌似也站不住脚。

因此,有观点认为吴襄这是正话反说,劝吴三桂大义灭亲,别管老爹我了,赶紧跟清朝谈判,给儿孙卖个好前程。

话分两头。皇太极死后,顺治帝即位,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控朝政。

四月初四,明朝覆亡的消息传到关外,范文程上书多尔衮,奏请迅速入关,图谋中原!

多尔衮并不满足于割据东北,当即付诸行动。

四月初九日,多尔衮率多铎、阿济格等八旗王公大臣,满蒙汉官兵八万人,祭师出发。

为避免顿兵坚城之下,贻误战机,多尔衮又采纳洪承畴之计,决定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绕开山海关。

也就是说,多尔衮已经下定了决心,无论山海关在谁的手上,清军都要通过其他途径入关,趁火打劫,与李自成瓜分天下!接下来必是一场恶战。

而李自成要想坐稳江山,他就必须在正面击败清军,证明自己的实力。

但李自成却对清廷统治者急切于分享胜利果实的企图,没能给以足够重视。

在此之前,李自成与清军没有直接交手的经历。他对清朝了解,主要通过三个人:马科、唐通和白广恩。

这哥仨都是从松锦战场跑回来的,同时也都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

既然间接交过手,那站在李自成的角度,清军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撑死也就跟顺军差不多。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行至三河县,遇到吴三桂派来的使者,谎称吴三桂愿意投诚,请求缓师。

关键时刻,李自成麻痹大意,也可以说是轻敌,相信了吴三桂的鬼话,下令暂缓行军。

吴三桂很清楚,仅凭自己手上的几万人,不足以与李自成抗衡,更谈不上在大顺、清朝的夹缝中求生存。要想翻盘,只能借清军之手灭了李自成。

于是,吴三桂派副将郭云龙、杨坤向多尔衮求援。

四月十五日,郭云龙在翁后(今辽宁阜新境内)遇到清军,转达了吴三桂的意思:请多尔衮出兵助战,打败李自成后,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

多尔衮得知情况,当即回信,说”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与此同时,多尔衮改变进军路线,不走蓟州、密云了,全军直扑山海关。这与磨磨蹭蹭的李自成形成鲜明对比。

四月二十一日,顺军终于抵达山海关。李自成向吴三桂发出逼降通牒,遭到拒绝后,决定历史走向的山海关之战正式打开。

顺军兵力有说六万人,也有说十万人。守军除吴三桂部外,还有高第的部队,合计五万余人。双方从上午激战至傍晚,皆损失惨重。

就在吴三桂与李自成死磕时,清军以一天二百里的急行军,抵达山海关外,在一片石击溃了唐通所部。

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损失过半,难以为继。吴三桂见清军按兵不动,便亲自出关求见多尔衮。

多尔衮很清楚吴三桂的小九九。所谓“裂地以酧”就是割地的意思,这个筹码还行。

但问题是,吴三桂算老几?割地是他能决定的吗?

说白了,他请多尔衮助战,只是想保存实力,以便将来割据一方。

因此,多尔衮的选择是坐山观虎斗。你吴三桂打光了部队,就没资格讨价还价了。

果不出所料,吴三桂见到多尔衮,没了先前的傲气,叩首请兵。

多尔衮认为吴三桂应该掀不起浪了,遂令其按满洲习俗剃头,吴军以白布系肩为号,避免混战中出现误伤。

吴三桂返回山海关后,多尔衮指挥八万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

四月二十三日,顺军摆成一字长蛇阵,准备灭了吴军。

多尔衮将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军列于清军的右翼,准备重点突破。这时正值大风扬尘,能见度很低,清军得以从容布阵。

李自成不知道清军参战,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紧逼,双方血战至中午,打得两败俱伤。

趁此机会,多尔衮一声令下,清军呼啸出击,飞矢如蝗。顺军猝不及防,疲惫不堪,结果伤亡惨重,连刘宗敏也负了伤。

李自成眼看胜利无望,只得撤军。

山海关之战后,吴三桂率部剃发降清,被封为平西王。

李自成对吴三桂恨之入骨,下令将吴襄及吴家三十余口全部诛杀。

退回北京不久,李自成还想固守北京。但顺军士兵军心涣散,不听号令。

见此情形,李自成只好放弃北京,退往山西。

1645年五月,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之后,大顺余部四散,结局各有不同。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多尔衮其实低估了顺军的实力。他主要通过洪承畴了解李自成。而洪承畴上次与李自成对垒,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提供的都是过期情报。

如果不是先战吴三桂,顺军与清军直接开打,清军即便能取胜,也会是惨胜。

如果李自成提前三天抵达山海关,先灭了吴三桂,可能也不会输得那么彻底。

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吴三桂,多尔衮即便绕道入关,想必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但这些如果,在现实中都不成立。

李自成推翻明朝后,滋生骄傲轻敌心理,他根本看不起吴三桂,自然也不会拿出百分百的诚意招降吴三桂。

大顺军高层对多尔衮的干涉也缺乏清醒的估计,压根没想过清军会出现在战场上。

最致命的是,李自成看似拥兵几十万,精兵却只有万余人。其余农民军和新招降的明军,要么军事素质低下,要么忠诚度不高。只能打顺风仗。

当李自成的嫡系在山海关报销后,顺军再与清军交手,毫无取胜可能。

而吴三桂也犯了轻敌的问题,以为可以跟李自成拼一下。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被多尔衮玩弄于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