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机轴承在长期运行中,受安装偏差、润滑失效、载荷异常、环境侵蚀等因素影响,易出现多种故障,不同故障的表现形式与危害程度存在差异,准确识别故障类型是及时维修、避免电机停机的关键。
疲劳剥落是轴承在正常载荷下长期运行后最典型的失效形式,主要发生在滚动体和内外圈滚道表面。成因是轴承工作时,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区域承受周期性交变载荷,当应力超过材料疲劳极限且循环次数达到临界值时,表面会先产生微小裂纹,裂纹逐渐向内部扩展,最终导致表层金属片状剥落,形成 “麻坑” 或 “凹坑”。故障表现为电机运行时振动明显增大,尤其是径向振动峰值升高,同时伴随周期性的 “沙沙” 或 “咯噔” 异响,转速越高异响频率越明显;若剥落持续发展,会导致轴承间隙增大,转子偏心量增加,进而引发电机气隙不匀甚至扫膛的风险。

磨损是轴承表面金属因摩擦而产生的渐进性损耗,分为正常磨损和异常磨损。正常磨损是轴承长期使用后的自然现象,而异常磨损多由外部因素导致,常见成因包括:安装时轴与轴承、轴承与轴承室配合松动,导致 “跑内圈”或 “跑外圈”;配合过紧时滚珠与滚道受挤压;润滑脂不足、干涸或润滑脂内混入杂质(如金属碎屑、粉尘),使滚动体与滚道间失去有效润滑,形成干摩擦或磨粒摩擦;环境中粉尘、水汽侵入轴承内部,加速表面磨损。故障表现为电机运行噪音增大,多为持续的 “嗡嗡” 声夹杂摩擦声,轴承温度升高,同时轴承内部间隙逐渐增大,转子径向跳动量超标,严重时会导致轴承发热、散架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