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1月15日凌晨俄乌冲突突然捅了“马蜂窝”,乌克兰这次是真没怂直接掏出国产远程导

11月15日凌晨俄乌冲突突然捅了“马蜂窝”,乌克兰这次是真没怂直接掏出国产远程导弹,对着俄罗斯本土关键目标猛轰,港口油库炸得火光冲天,连俄军号称“护身王牌”的S-400防空系统都被端了,全球油价当场飙升2%。 没人料到乌克兰会在这个时间点亮出如此强硬的本土打击能力,而且全程没靠西方援助的远程武器,清一色是自家攒出来的“硬家伙”。这次挑大梁的“海王星”导弹早就不是当初只能打军舰的老版本,升级后摇身一变成了对地打击能手,射程直接冲到1000公里,精准度还经得起实战检验。 还有一款自主研发的远程巡航导弹,虽然没高调宣传,但从打击效果来看,3000公里的射程完全能覆盖俄罗斯境内多数关键设施,这也说明乌克兰在战争中硬生生憋出了一套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不再是只能靠别人送武器的“受援方”。 俄军部署在新罗西斯克港的S-400防空系统算是栽了大跟头,这款被吹成“能拦截一切空中目标”的装备,连自家阵地都没守住。根据战场信息,乌军这次直接盯着系统的核心命脉下手,4个发射装置被导弹精准命中,更关键的是2部核心雷达——负责早期预警的“奶酪板”和制导用的“墓碑”全被炸成了废铁。 对防空系统来说,雷达就是眼睛和大脑,没了这俩部件,剩下的发射车再完好也只是一堆没法动弹的钢铁疙瘩,俄军苦心经营的防空屏障就这么被轻易撕开了口子。 敲掉防空屏障后,乌军的导弹紧接着就扑向了真正的目标——新罗西斯克港的Sheskharis石油码头。 这个建于1964年的码头可不是普通设施,由俄罗斯管道巨头Transneft运营,10月份光原油运输量就达322万吨,日均76.1万桶,再加上179.4万吨的石油产品出口,每天要承担全球2%的石油供应份额。 导弹击中后,码头的装载台、输送管道和泵送系统全被掀翻,大火窜起数百米高,港口只能紧急叫停所有装卸和出口业务,三名船员受伤,至少10人在袭击中受波及。 国际能源市场的反应比谁都快,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交割的西得州中质原油合约直接上涨1.40美元,涨幅2.39%,收于每桶60.09美元;布伦特原油合约也涨了1.38美元,涨幅2.19%,收于64.39美元。 虽然俄罗斯方面说大火两小时内被扑灭,11月16日就恢复了石油装载,但短期中断已经引发了供应担忧,毕竟这个黑海最大的深水不冻港,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关键通道,每天220万桶的出口量可不是随便哪个港口能替代的。 这次乌军的战术思路,完全不跟俄军拼硬实力,而是专挑要害打。这次袭击前几天,他们刚炸过图阿普谢港,11月13日还远程袭击了西伯利亚铁路,把俄罗斯的后勤运输和能源通道挨个敲了一遍。 现在俄罗斯只剩波罗的海的乌斯季卢加港还能勉强维持石油出口,但这个港口之前也遭过袭击,安全根本没保障。而且除了港口,俄罗斯的梁赞炼油厂、萨拉托夫炼油厂近期也多次被盯上,其中萨拉托夫炼油厂自11月11日遇袭后就彻底停摆,能源产业链上的多个节点都被乌军精准拿捏。 俄军防空系统的漏洞这次算是彻底暴露了,S-400的纸面数据确实好看,400公里探测半径、能拦截高超音速目标,但在实战中面对乌军的无人机牵制和电子干扰,根本没发挥作用。有分析认为,乌军可能借鉴了现代战争中电子战的思路,先用干扰手段让S-400的雷达出现虚假回波,没法锁定真实目标,再趁乱发射导弹实施打击。 这种“软干扰+硬打击”的组合,让俄军价值数亿美元的防空系统,被总价不过几百万美元的武器轻松搞定,堪称非对称作战的典型案例。 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局势早就不是单纯的战场攻防了。乌克兰这次用国产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关键目标,本质上是在戳俄罗斯的经济要害——能源出口是俄罗斯支撑战争的重要资金来源,港口瘫痪、炼油厂停摆,不仅让战争补给能力受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经济压力。 而对国际社会来说,这次袭击也让大家看清,乌克兰已经具备了自主发动远程打击的能力,不再完全依赖西方援助,这也让后续的冲突走向多了更多变数。 现在俄罗斯面临的难题可不轻,本土安全屏障被撕开,能源出口通道频频遇袭,如何应对乌克兰的远程打击、保住关键基础设施,成了必须解决的急事。而乌克兰则用实际行动证明,就算没有西方的远程导弹,自己也能给俄罗斯造成实质性伤害。 这场冲突的博弈,已经从战场前线延伸到了工业生产、能源安全等多个层面,后续还会有哪些新的变化,恐怕谁也没法轻易预料。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52
用户18xxx52 2
2025-11-17 20:45
如果S400真的那么不堪,中国花那么多钱买来干嘛呢?
忠義千秋
忠義千秋 1
2025-11-19 02:04
俄罗斯没有远程导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