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别问用户会不会买,直接让他们掏钱。2016年3月31日晚上,马斯克在推特上发了一条消息。简单粗暴的一句话:特斯拉Model 3开放预订了,定金1000美金。24小时后,18万份订单。一周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0万。你可能会说,这是特斯拉,这是马斯克,当然不一样。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关键在于,马斯克压根就没做过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调研。他没有找调研公司,没有发放问卷,没有组织焦点小组,甚至连最基本的用户访谈都没有。他做的只有一件事:让用户先把钱掏出来。这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一个90%的创业者都不愿意承认的真相。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了:创业者兴冲冲地拿着产品原型去找用户,问:你觉得这个产品怎么样?用户点点头,说不错啊。再问:那你会用吗?用户说会啊会啊。最后鼓起勇气问一句:那你愿意付费吗?用户想了想,说可以考虑。创业者回去就开始招兵买马,大干一场。半年后产品上线,发现用户都不见了。当初说会用的人不见了,说愿意付费的人也不见了。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说这些话不需要任何成本。用户在回答这些假设性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其实是在想:反正又不用现在就掏钱,说点好听的也不费劲。更何况,大多数人天生不想让别人失望,你这么诚恳地来问,他们总不好意思泼你冷水。这就是假设性问题的陷阱,你问用户会不会买,就像问一个人会不会减肥一样。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会,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不到5%。言论是廉价的,这是人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前景理论。简单说就是,人在面对假设情况时的选择,和面对真实情况时的选择,完全是两码事。在假设中,我们都是理性的、勇敢的、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但到了真实场景里,我们会变得保守、谨慎、斤斤计较。这不是人性的弱点,这就是人性本身。所以那些看似合理的调研问题,比如你会用这个产品吗,你觉得这个功能怎么样,你愿意为此付费吗,其实都在问一个假设中的自己。而那个假设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之间,隔着一道名叫真金白银的鸿沟。真正聪明的创业者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不再花时间去问用户的意见,而是直接去测试用户的行为。有个做在线教育的朋友,之前一直在纠结课程定价。他做了各种调研,问用户愿意出多少钱,得到的答案从99元到999元都有。最后他干脆做了个实验,直接挂出三个价格档位:199元、399元、699元,然后开放预售。结果让他大吃一惊,399元的档位卖得最好,699元的也有不少人买,反而是199元的最便宜档位无人问津。用户的真实行为,完全颠覆了他之前从调研中得到的所有结论。这就是行为验证的力量。与其问用户会不会用,不如直接让他们预订,不如看他们愿不愿意推荐给朋友,不如直接测试不同价格下的转化率。行为是昂贵的,因为它需要付出真实的成本,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时间,可能是社交资本。而正是这种成本,让行为变成了最可靠的信号。为什么马斯克不做调研?因为他知道,再精妙的调研问卷,都比不上一个简单的动作:让用户掏钱。1000美金的定金,看起来不多,但这是一个真实的行为。用户需要登录网站,输入信用卡信息,点击确认支付。这一系列动作,每一步都在筛选出真正有意愿的人。那些只是随口说说的人,在输入信用卡号的时候会犹豫。那些没有真实需求的人,在看到1000美金这个数字的时候会退缩。最后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目标用户。这就是行为验证的魔力,它不需要复杂的统计模型,不需要高深的数据分析,只需要设置一道门槛,让用户用真金白银来投票。说到这里,并不是说用户调研完全没有价值。关键在于,你要问对问题。与其问假设性的问题,不如问过去发生的事。与其问你会不会用这个产品,不如问你现在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与其问你愿意付多少钱,不如问你上次为类似产品花了多少钱。过去的行为,是未来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一个人过去愿意为某个需求付费,那他未来也很可能继续付费。一个人过去从来没有为某类产品花过钱,那你凭什么相信他会为你的产品掏钱包?还有一个技巧,就是观察而不是询问。看用户在你的产品上花了多长时间,看他们点击了哪些按钮,看他们在哪个环节流失。这些数据不会说谎,因为它们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行为。创业是一场漫长的验证游戏,你要验证的不是用户嘴上说什么,而是他们真正会做什么。那些最成功的产品,往往不是调研出来的,而是测试出来的。创始人们用最小的成本,设置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场景,让用户用行为来投票。每一次投票,都在帮助他们逼近真相。所以下次当你想要做用户调研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我能不能设计一个场景,让用户用真金白银来告诉我答案?如果可以,那就别再浪费时间问那些假设性的问题了。在商业世界里,行为才是唯一的真相。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噪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