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周恩来提议入朝军队名为“支援军”,黄炎培反对:“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要打这个不好打的仗,应该怎么打?有了一个正义之名,仗就好打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刚成立那阵,百废待兴,家底薄得很,大家正想着怎么过日子,偏偏赶上了朝鲜半岛打仗,美国带着联合国军队,眼瞅着往鸭绿江边压过来,局势一下紧张起来,国内外都盯着中国,谁都知道这不是一场小风波。 出兵这事,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要不要打?怎么打?不是一句“支援邻居”那么简单,中国刚打完内战,真刀真枪还没放下,转头就要面对世界上最强的对手之一,打,是为了自己的安宁,也是为了整个亚洲的安全,可这仗怎么打,名头怎么起,里面大有讲究。 当初讨论军队名字时,最先想到的是“支援军”,这听起来直接,意思是帮朝鲜抵抗侵略,可仔细一想,这名字太直白,容易让外界觉得是中国政府直接参战,国际上说不定马上就有人指责中国挑事,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多少话语权,如果被认定是政府派兵公开参战,后果难以预料,世界舆论压力一下就大了。 正因为这个名字不够灵活,有人提出了新的主意,与其说是国家派兵,不如说是“志愿军”,强调这是人民自愿去打的仗,这样一来,战争的性质就变了,不是政府宣战,而是中国人民出于正义,不忍心看邻居被欺负,主动去帮忙,这个名字妙就妙在它留下了回旋余地,既能表达中国的坚定态度,还能在国际上占据道义高地。 名字一改,战略空间就大了,中国没有直接和美国全面开战,反而用“志愿军”这个称呼,让对手找不到直接证据说中国正式宣战,这种做法很有智慧,既保护了中国的利益,也给外交斡旋留下了余地,毛泽东拍板定下“志愿军”这个名字后,彭德怀带着几十万大军悄悄渡过鸭绿江,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别看只是改了俩字,却让这场战争的意义和操作空间都大不一样,前线打得很苦,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衣,在零下几十度的朝鲜山林里啃着冻土豆,有时候一连好几天吃不上热饭,补给也跟不上,敌人的飞机大炮一天到晚盯着运输线,可就是在这样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志愿军硬是把对手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 这些年轻的战士大多是二十来岁的农村娃,有的甚至还没成年,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他们拼尽全力,长津湖一仗,很多人被冻在雪地里都没有退缩,美国人本以为很快能赢下朝鲜,没想到遇上了这么顽强的对手,志愿军的出现,让战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的力量。 后方同样没闲着,这个名字一出,全国的士气全被点燃了,工厂的女工拿出积蓄,农民卖掉耕牛,工商界慷慨解囊,全国各族人民都在想办法支援前线,有人把自己养老的钱拿出来,有人带头捐款捐物,大家都觉得支持志愿军是份责任,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什么花哨的宣传工具,但一说起“抗美援朝”,全中国就像一盘棋,拧成了一股绳。 不仅物质上支持,精神上的鼓励也没断过,慰问团一次次冒着危险去了前线,把全国人民的关心带给战士们,文艺工作者、民主党派代表、民间人士都成了后方最有力的支持,老百姓寄去的棉衣、慰问信、土特产,让前线的志愿军知道,身后有整个国家在撑着他们。 三年激战后,战争终于停下来,志愿军用实际行动让世界明白,中国不是好欺负的,那场战争虽然艰苦,但中国人挺直了腰杆,赢得了国际上的尊重,这个“志愿军”的名字,也被历史记住了,它不仅是对那场战争的定义,更成为一代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战争结束后,许多烈士留在了异国他乡,直到很多年后,中国开始接回在韩国牺牲的志愿军烈士遗骸,每次迎接仪式,很多人都忍不住落泪,有人找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有人则把对战友的怀念留在墓碑前,无论过去多少年,这些为国捐躯的战士,始终是民族的骄傲。 其实“志愿军”三个字的分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它凝聚着决策者的智慧,也见证了一个国家从软弱到自信的转变,正是因为这个名字,战争的性质变得正义、光明,也让国内外都能理解中国的立场,黄炎培这些有远见的民主人士,看重的不只是表面文章,而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