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陈汤带着西域的兵马,千里奔袭把郅支单于的脑袋砍了,还撂下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带着西域的兵马,千里奔袭把郅支单于的脑袋砍了,还撂下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这事儿他压根没请示朝廷,属于先斩后奏,朝堂上吵翻了——有人骂他目无王法,有人赞他干得漂亮。这几天看国际上那些事儿,倒想起陈汤这股劲儿:有些时候,等层层审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那会儿郅支单于在西域蹦跶得欢,杀汉朝使者,欺负周边小国,朝廷几次想收拾他,都因为路太远、请示流程长,迟迟没动静。陈汤当副校尉,看着急,跟主将甘延寿说:“这小子再不打,以后更难收拾,咱们先把兵调起来,干成了再报!”甘延寿胆小,说“得等朝廷批”,结果陈汤趁他生病,直接假传命令,把西域各国的兵凑了几万,浩浩荡荡杀了过去。 等脑袋送回长安,汉元帝也犯难:按律,假传圣旨是死罪;可郅支单于确实该杀,这口气不出,汉朝在西域的面子就没了。最后大臣们吵来吵去,还是定了调:功大于过,封他为侯。 这事儿放现在看也挺有意思。就像这几天国际上,有些挑衅行为明摆着踩红线,等你按部就班走完程序,人家早把便宜占完了。陈汤的“先斩后奏”,不是瞎来,是看准了“该出手时就出手”。他知道,国家的尊严,有时候就得靠一股子“不等不靠”的硬气来护着。 当然,不是说谁都能学他瞎来。陈汤敢这么干,是因为他摸准了郅支单于的软肋,也算准了朝廷的底线——要是打输了,或者杀错了人,那就是另一回事。就像现在处理国际事务,敢“先行动后解释”的,背后都得有实力托底,还得占着理。 有人说他违法,这点没跑;但要说他错了,西域各国不答应——那之后几十年,西域没再敢有跳出来叫板的,汉朝的使节走到哪都被高看一眼。这大概就是“虽远必诛”的分量:有时候,打破规矩的勇气,恰恰是守护规矩的底气。 说到底,陈汤这事儿,就像打架遇到不讲理的,你跟他掰扯规则,他就往你脸上招呼;不如先把他摁住了,再跟他说什么叫规矩。当然,得有摁住人的本事,不然就是自讨苦吃。这道理,古今中外,其实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