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闾斌通讯员赵姣姣
一边是流传千年的《道德经》,藏着“上善若水”的处世智慧;一边是守护正义的新时代检察,秉持“公正廉洁”的职业信仰——在三门峡灵宝,两者会有怎样的交融?又会呈现怎样的契合?
答案,或许就藏在灵宝市人民检察院“‘德’润检心”的品牌实践里。
2022年,灵宝市人民检察院立足地域文化优势,深植地域文化沃土,萃取“尊道贵德、守正为民”的千年智慧,与“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新时代检察精神深度契合,淬炼“德”润检心文化品牌。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传统文化与司法工作的生硬嫁接,而是精神内核的同频共振。”灵宝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德”取自《道德经》“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寓意以道德滋养检察初心;“润”体现潜移默化的浸润力量;“检心”即检察职业信仰与为民情怀。在新时代法治征程中,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正通过传统文化赋能,书写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精彩答卷。

(老子像前诵读经典)
1道德为基,筑牢忠诚廉洁本色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1月10日下午4点半,灵宝市人民检察院大楼内,准时响起了《道德经》经典篇章诵读,琅琅之声刺破宁静。“这是我们的常态化文化活动,希望能给为干警们注入一天的精神养分。”灵宝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王宏杰介绍说。
文化铸魂,首先需外化于形。
“德”润检心的文化品牌细节,其实藏在每一个角落。走进该院文化长廊,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设计精巧的品牌LOGO居中而立,“德”润检心四个大字美观排列,两侧的展板上,《道德经》经典章句与检察工作相映成趣。与此同时,该院还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德润检心大家谈”专栏,50余篇干警心得陆续刊发。AI微视频循环播放着品牌建设的生动实践。并创新性打造“道德经·检察课堂”,邀请研究学者为全体干警解读思想精髓;定期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与此同时,该院还以“慎终如始”的坚守,常态化开展廉政教育,组织干警赴函谷关“修德养廉馆”现场教学,对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开展自查自纠,制定“廉洁从检负面清单”。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预防思想融入制度建设,制定《检察人员司法履职档案》,近年干警主动记录报告事项170件次,制发检务督察通报106期,形成“逢问必录”的常态。
该院还倡导“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修身理念,将廉政建设延伸至家庭,常态化开展廉政家访与“文明家庭”评选。三年来,全院干警无一起违法违纪记录,连年获评三门峡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在“德”润检心文化品牌的浸润下,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整体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获评“全省十佳基层检察院”等多项殊荣,2起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22起获省院典型案例。

(走进函谷关景区,品读《道德经》)
2道法为纲,彰显公正司法担当
在灵宝市川口乡洼里村的山顶上,10棵千年古树相依而立——九株橿子栎苍劲挺拔,一株枹树枝繁叶茂,“九橡一枹”的美名承载着“十全十美”的民俗寓意。谁能想到,就在三年前,这里的古树曾因疏于管护,根部裸露、枝干朽空,部分植株濒临枯萎。
接到群众举报后,灵宝市检察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监督程序。承办检察官翻山越岭实地勘察,咨询古树保护专家,调取相关部门履职资料,查明林业部门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形。2021年12月9日,该院向林业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最终,推动其制定系统保护方案,投入资金对裸露树根培土护垒、对倾斜枝干支撑加固,安排专人常态化管护。
以一案促一域,以治理护长远。该院以此案为契机,与林长办联合印发《灵宝市全面推行“林长+检察长”制工作方案》,建立林业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并推动全市438棵古树名木全部纳入规范管护,出版发行了《灵宝古树名木》一书,在全社会营造起保护生态、敬畏自然的良好氛围。
办的是“古树案”,守护的也是“自然之道”。
“《道德经》中讲‘道法自然’,是指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这与检察机关‘一取消三不再’的办案导向高度契合——只唯事实,不搞形式。”该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九橡一枹”案获评省院、省林业厅典型案例,成为“道法自然”理念与公益诉讼检察深度融合的典范。此外,在弘农涧河流域综合整治中,该院也将“道法自然”理念融入黄河生态保护战略,建立“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唯公唯正”捍卫公平正义。秉持“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信念,该院强化刑事诉讼全流程监督,2021年以来,立案监督57件57人(含监督撤案34件、立案23件),侦查活动监督52件,无社会危险性不捕99件112人、不诉225件282人。
恪守“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警示。该院严把案件质量关,实现“零错案、零撤回起诉、零无罪判决”,以“光而不耀”姿态推进阳光检务,聘请听证员96名,组织公开听证500余次,4起案例入选最高检、省院典型案例。
从生态保护到阳光司法,“德”润检心文化品牌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让《道德经》中的公正理念与新时代检察监督职能深度融合。

(在田间地头听民声)
3上善若水,传递司法为民温情
“感谢检察官,让我们在中秋节前拿到了欠薪,能安心过节了!”2024年中秋前夕,郑某等5名农民工拿到25万元工资款时,将一面“真心为民办实事倾情帮扶解民忧”的锦旗送到了检察院工作人员手里。
原来,郑某等人在某公司务工后,被拖欠工资长达半年,多次讨要无果。该院接到线索后,随即启动“检察+人社+工会”联动机制,向欠薪公司及发包方释明法律责任。之后,商讨认为,通过诉讼方式解决本案纠纷,既耗费劳动者时间精力,又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还不利于矛盾实质性化解。秉持“上善若水”的柔性与包容,检察官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和解。案件受理仅9天后,5名农民工就全额收到欠薪,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在司法温情中圆满化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千年古训,如今已成为灵宝市检察院“司法为民”的行动指南。
该院将水的柔性、包容与滋养特性,融入检察履职的每一个环节,既解“法结”,更解“心结”。该院优化12309检察服务中心功能,简化接访流程,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三年来,共接待群众320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8起,实现涉检赴省进京上访“零记录”。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向64名刑事案件被害人发放救助金45万元。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是司法为民的重中之重。该院围绕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等民生痛点,通过“支持起诉+调解和解”机制,2022年以来,办理民事支持起诉案件46件,为农民工追回欠薪62万元。
“文化是根、融合是魂、实践是径、创新是翼。‘德’润检心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其扎根《道德经》文化沃土,与新时代检察精神高度契合。”灵宝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建华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是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如今,文化的“软实力”,正不断转化为发展的“硬支撑”,推进着灵宝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