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每日经济时评 | 向落叶要宝 既是美学也是科学

杭州今日入冬,“落叶不扫”又成为这座城市的热门话题。从现在到年底,杭州全市有31条道路(街巷)将采用灵活环卫作业方式,保留落叶景观供市民观赏。今年已是杭州第八年采取“落叶不扫”模式。

说到“落叶不扫”,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浪漫。如今很多城市都已采取这种环卫作业方式,为人们留住秋日的美好。不过我们有没有想过,等到秋天完全过去,这些落叶最终又会去向哪里?

其实除了浪漫,落叶或许还有更大的用处。近日央广中国之声的一则报道,让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探索新的处理方式,让枯枝、落叶通过资源化利用成为新的宝藏。

比如北京市永乐店镇集体农场,今年采用了一种新的做法,对枯枝落叶采取粉碎、发酵等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堆肥,是把枯枝落叶粉碎后作为菌类的基料,加上益生菌,控制好温度、湿度,转化为“黑土”有机质——可以看到,这里面加入了很多科技成分。这种做法已经在夏天完成了一轮实验,在今年秋冬开始实地应用,节省成本的同时,预计将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还有些地方将修剪下来的树枝和落叶粉碎后,用作铺设游步道的材料,让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为环保。而国家植物园则将绿化废弃物通过工艺转化变为基质,做出植物盲盒等文创产品,丰富了游客的消费体验。

对于落叶的资源化利用,杭州也有自己的实践。杭州市植物园里有一个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点,人们把环卫工人扫起来的落叶、园林修剪下来的树枝、经过处理的餐厨残渣集中到那里,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发酵,制成土壤有机改良材料,来年用作花泥,让新的植物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常说“落叶归根”,即便在土地硬化的城市里,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这种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也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延续。

所以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把落叶视为一种简单的“废弃物”了,它们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探索、发现、实践和利用。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将落叶做成雕塑和艺术装置,办起了“秋叶艺术节”,落叶成了艺术家们竞技的素材。城市街道“落叶不扫”,对美进行重新定义,落叶成了“赏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更多市民在秋天走出家门欣赏美景。公园将落叶制成文创产品,开发出更多消费场景,为市民普及生物知识,也让落叶有了触手可及的商业价值。园林工作者不断试验新的处理方法,让曾经体量巨大的垃圾负担变成今天体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让一棵树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产生新的价值,杜绝了浪费,创造了财富,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2017年,当杭州第一次提出“落叶不扫”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那只是个美丽的开始。如今八年过去,从“落叶不扫”到向落叶要宝,我们对落叶的认知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这背后既有美学逻辑,也充满着环保理念和科技含量。我们对待落叶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历程,是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