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镇江老地名中的千年水韵

金山网讯大到城市架构,小到街巷脉络,一个个鲜活的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镇江这片浸润着运河千年滋养的土地上,诸多地名与京杭大运河紧密相连,成为诉说古城水韵故事的独特载体。

在镇江市区,和大运河有着深厚渊源的地名有很多。新河路、新河街、西家湾、下河头、沿河边……地名勾勒出运河穿城而过的清晰轨迹,构成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紧邻长江与古运河交汇处的新河街,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街区内现存多为晚清建筑,同善堂、米业公所、陈公馆等知名建筑,静静矗立,见证着昔日运河沿线商贸繁荣与民居风貌的交融。

除了依河而名的街巷,南水关、北水关、京口闸、小闸口等地名则是运河水利文化的生动印记。“以前关河南北两头,分别设有一道水关,用来调节水位,防洪排涝。位于南面的被称为南水关,位于北面的被称为北水关。”据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礼刚介绍,北水关、南水关、关河过去是镇江城里重要的人工水利设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如今这些水利设施都已消失。历史上被称为“江南运河第一闸”的京口闸,最早在中华路鱼巷口,晚清时大闸被废,河道湮没。后来在新河上兴建的水闸也就被称为了京口闸。京口闸随之成为一个代指附近区域的区片名。

运河不仅塑造了地名,更孕育了街巷的烟火气。丹阳码头、溧阳码头、三阳巷因紧邻客货运码头得名,昔日这里船只往来如梭,分别通往丹阳、溧阳及苏北三地;打索街居民曾多以打制绳索为业,68号更是著名的陆小波故居;粮米仓巷、柴炭巷则见证了运河作为物资运输通道,为城市供给提供的重要支撑。

“这些老地名都是活历史,一提起就想起小时候在运河边玩耍、看船只装卸货物的场景。”不少老镇江表示,尽管近年来城市建设改造中,部分运河相关老地名已逐渐消失,但它们承载的记忆,早已深深镌刻在城市发展的年轮里,成为老镇江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

如今,这些留存的运河地名,仍在默默诉说着千年运河与镇江古城的不解之缘,为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记者孙力卞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