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百岁“月娥”的世纪之约:她们不仅同为琼崖抗战老兵,而且还同名、住在同一个镇子!1

百岁“月娥”的世纪之约:她们不仅同为琼崖抗战老兵,而且还同名、住在同一个镇子!11月7日这天,101岁月娥来给100岁月娥庆生,网友:“谢谢奶奶的守护让我们过上现在的日子!”   11月7日上午10时的文昌东阁镇,阳光穿过椰林洒在边沟西村的民居外,101岁的孙月娥拄着拐杖缓缓走来,红军服上的抗战胜利纪念章在光影里闪闪发亮。   屋内的林月娥听到动静,在家人搀扶下迎出门来,同样花白的头发,同样胸前佩戴的纪念章,让这场期待已久的会面多了份宿命般的温情。   两双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这两位同名“月娥”的百岁老人,都是从琼崖抗战烽火里走出来的英雄。   她们同籍文昌东阁镇,年龄只相差一岁,却在跨越一个世纪后,才迎来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相见。   而这天正是100岁林月娥的寿辰,101岁的孙月娥专程赶来,送上最特别的生日祝福。   两位“月娥”的人生轨迹曾在抗战年代平行延伸。   1944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迎来两位年轻战士,林月娥成了膳食员,在后方默默保障战友们的温饱,锅碗瓢盆就是她的“武器”;   孙月娥则当上勤务兵,背着支队长的竹席跟着部队在琼山、澄迈的山林间打游击,传递敌情、送粮筹钱样样冲在前头。   孙月娥12岁就受地下交通员伯父影响加入妇救会,1939年日军侵琼后,更是全身心投入抗日工作,她那时候不谈儿女情长,只为革命事业拼尽全力。   林月娥的抗战记忆里,藏着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她颧骨上清晰的疤痕,是1942年农历七月留下的勋章:   当时游击队驻地遭日伪军突袭,她和战友在美柳溪泅渡突围时,被敌人子弹击中头颅及颧骨,幸得村民救助,休养数月才重新归队。   那些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在冯白驹领导下,靠着“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方针在孤岛与日军周旋。   “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的人民战争,让两位月娥虽在同一支队,却因分工不同从未谋面,只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保家卫国出力。   这次会面的促成,多亏了家人间的民间联络。   得知同镇有位同名同姓的百岁抗战老兵,又恰逢林月娥百岁寿辰,家人提议邀请孙月娥前来祝寿,没想到两位老人一听就满口答应。   林月娥坚持不办复杂寿宴,不买蛋糕,只盼着能和这位“战友姐姐”见上一面。   相聚时,一篮红鸡蛋被递到两人面前,“阿婆,吃个红蛋,添福添寿”,简单的仪式里满是乡土温情。   孙月娥咬了口红鸡蛋,忽然问林月娥:“你还记得怎么扔手榴弹不?”   林月娥眼睛一亮,大声回应:“当然记得!”说着就抬起手比划起“抽拉”的动作,神情里满是当年的英气。   孙月娥见状愈发兴奋,语气骄傲地说:“你现在拿一支步枪过来,我都还懂用。”   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抗战时的桩桩往事如同昨日发生,从山林里的游击战术到后方的物资保障,怎么说都说不完。   聊到兴起,小辈们问林月娥当年打仗怕不怕,她挺直腰板大声回答:“我不怕的,牺牲了也是为了中国人民!”孙月娥在一旁连连点头,眼里满是认同。   褪去战场的光环,两位月娥的晚年生活回归平凡。   退役后她们都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成了普通的妻子、母亲,各自养育了三个孩子。   “我有三个孩子,都很孝顺。”林月娥的话语里满是幸福,孙月娥轻轻抚摸着她的手回应:“我也是三个孩子,他们也很孝顺。”   相似的晚年境遇让两人更加亲近,全程手牵着手不愿松开。   小辈们围在旁边,听着老人们讲过去的苦与乐,时而动容时而欢笑,这场没有奢华布置的寿宴,因为这份跨越世纪的战友情,变得格外有意义。   100岁的林月娥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百岁生日会以这样的方式度过。   而101岁的孙月娥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遇到另一个“自己”,那个和她有着相同名字、共同信念的战友。   同名同籍同龄只是表象,真正让两位老人跨越世纪相连的,是那段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共同初心。   琼崖抗战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靠着琼崖特委的领导和军民同心的坚守,创造了孤岛抗战胜利的奇迹。   林月娥的枪伤、孙月娥的游击经历,都是这段历史的鲜活注脚,她们一个在后勤保障,一个在前线作战,看似不同的分工,实则都是抗战机器上不可或缺的齿轮。   正是无数这样平凡的战士,用坚守与牺牲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 两位“月娥”的故事引发全网热议,网友们的祝福里,有对两位老人福寿安康的祈愿,更有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铭记,对英雄前辈的敬仰。   岁月可以苍老容颜,却无法磨灭信仰的光芒;时光可以拉长距离,却终将让志同道合者相遇。 ‌【评论区聊聊】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两位老英雄说的吗? (信源:同名、同镇、同是琼崖抗战老兵!101岁月娥来给100岁月娥庆生——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