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该怎么走

西桂权谭晓

人形机器人,如今正快步走向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不仅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更被认为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全新引擎。面对这样一个技术复杂、产业链长的领域,我们该如何把握它的未来?

必须让技术创新与产业制造紧密携手,共同前行。

要理解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首先要认识它的特殊性。它不像普通的工业机器人那样只需完成固定动作,而是需要像人一样感知环境、思考决策、灵活运动。这就涉及机器人学、人工智能、控制科学、材料学等众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比如单一个平稳行走,就需要在机械设计、平衡控制、动力系统等方面协同突破。

正因为技术复杂,单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难以胜任。这就需要建立高效的协作机制:企业作为市场创新的主力军,要牵头整合资源,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高校和科研机构要专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政府则需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支持、制定标准、搭建平台。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加速技术进步。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究竟该怎么走?

首先要在核心技术上重点突破。我们需要集中力量攻克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智能决策)和“小脑”(运动控制)技术,同时在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上实现自主可控。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创新机制,比如“揭榜挂帅”,让最有能力的团队来解决最棘手的技术难题。

其次要深化产学研合作。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技术创新,这就需要建立更顺畅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让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线上的产品。

再者要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产业集群,比如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通过集聚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培育专业的配套企业和服务机构,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最后要大力拓展应用场景。再好的技术如果找不到用武之地也是徒劳。因此应该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仓储、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实际使用来检验技术、优化产品。建立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让人们亲眼看到人形机器人的价值。

人形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产品,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尺。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让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从工厂走向千家万户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5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