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蒋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入侵美国本土。 几千年来,日本的本性从来没有改变,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也敢偷袭别的国家,哪怕自己实力没有别的国家强大,他们也敢于赌一下,这就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特点,不可不防。 日本这股子“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赌性,真是刻在骨子里几千年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全世界都觉得清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手里握着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多吨的铁甲舰,总吨位四万一千二百吨,看着排场十足。 可日本明治维新后一门心思发展军事,1872年就成立了海军省统一规划,硬是凑出了三十二艘军舰、三十七艘鱼雷艇,总吨位达到五万九千吨,还清一色装着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射速是清朝克虏伯架退炮的十几倍。 李鸿章可能觉得日本就是个刚脱贫的小国,不敢真刀真枪对着大清干,可日本赌的就是清朝体制腐朽、舰队各自为战,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黄海海战里集中火力打弱舰,硬是把北洋水师逼到了绝境,这场豪赌让日本赚得盆满钵满,也摸清了偷袭的甜头。 尝到好处的日本,赌瘾越来越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更是把“以小博大”的偷袭套路玩到了极致。当时张学良手里握着二十五万东北军,装备齐全,而日本关东军才一万六千多人,这场冲突压根不是一个量级。 可日本赌的就是张学良会寄希望于国联调停,赌的就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几个校级军官偷偷策划,在柳条湖炸了一米五的铁路,就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连夜进攻北大营。张学良果然按兵不动,日军就像没人管的强盗,四个多月就吞下了东北三省,三千万同胞成了亡国奴。他们根本没有十足把握,纯粹是靠着对局势的精准拿捏和孤注一掷的疯狂,完成了这场教科书级别的偷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更是把“赌徒逻辑”贯彻到底。当时驻扎在华北的日本驻屯军才几千人,而中国29军有十万人之众,可他们就找了个“士兵失踪”的蹩脚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拒绝后立刻开火。 蒋介石可能以为日本还会像之前那样局限于局部侵略,没料到他们敢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赌的就是中国内部派系林立,抵抗力会分散,可他们这次算错了,这场偷袭反而点燃了全国抗战的怒火,但这也改变不了他们骨子里喜欢趁人不备、冒险出击的本性。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1941年偷袭珍珠港,日本简直是赌上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实力远超日本,光战列舰就有八艘,而日本联合舰队虽然有六艘航母,整体实力还是处于劣势。罗斯福怎么也想不到,日本敢主动招惹世界工业第一强国,可日本就是敢赌,赌偷袭能一举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为南进抢夺资源争取时间。 他们派出四百四十一架舰载机,趁着凌晨突然袭击珍珠港,炸沉炸伤美军十八艘军舰,摧毁一百八十八架飞机。这场赌局短期赢了面子,却把美国拖进了二战,最终加速了自己的灭亡,但也彻底暴露了日本不管对手强弱,只要有机可乘就敢偷袭的本性。 几千年来,日本从古代的倭寇袭扰,到近代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从来没改过后发制人、趁虚而入的偷袭本色。他们从来不会等实力完全碾压才动手,反而专挑对手犹豫、松懈、内部有矛盾的时候下手,把“赌国运”当成常规操作。 李鸿章低估了日本的野心,张学良高估了国际社会的约束力,蒋介石误判了日本的侵略尺度,罗斯福轻视了日本的疯狂,这些历史教训都在提醒着我们,日本的赌性和偷袭本性刻在骨子里,不会因为时代变化而改变。 实力差距从来不是日本是否动手的标准,只要他们觉得有可乘之机,哪怕只有一丝胜算,也敢豁出去赌一把。这种不计后果的冒险,让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得逞,也多次惨败,但他们似乎从未吸取教训。 如今回望这些历史事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认清这个邻居的本质——偷袭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赌性是他们的内在基因。不管时代怎么变,对这样的国家,永远不能放松警惕,永远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也是对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