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政界人士高市早苗突然提出了新主张。 据日本多家媒体报道,她抛出考虑让美国把核力量“带进来”的想法,外界解读为试探风向。这话题分量不小,牵动的是整个地区的紧张度。 先把底线摆清。日本长期奉行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的无核立场,成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国会在1971年通过相关决议。对照欧洲,德国参与北约核共享已有多年,基地、机队、流程全套在运行。日本要走这条路,起步差得不止一截。 具体到装备。日本空自主力是F-15J和F-35A,现有训练体系不承担核投送任务。德国过去用“狂风”,现正用F-35接棒,配套认证和储存环节一堆门槛。把这套搬到日本,短期内没有可行路径。 再看海上。美国核动力潜艇时常访问横须贺、佐世保,这是补给和维护活动。美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把战术核从水面舰艇和攻击核潜艇上撤了,是否携带战略核不公开。拿英国举例,人家弹道导弹核潜艇有固定母港,日本没有这种常驻条件。 安全代价也必须算。引入核弹存储点,意味着高等级安保、应急设施、周边管控全部升级。德国一些基地多年面对争议,日本社会对核话题更敏感,推进阻力只会更大。 历史记忆不容忽视。广岛、长崎的伤痕让民间反核情绪长期存在。东欧个别国家愿意讨论核共享,内部意见也常摇摆。把这套硬塞进日本,现实层面的摩擦不容低估。 周边反应同样关键。中国、韩国都会提高警戒,日本周边的空海力量活动频次和强度势必上扬。有分析认为,美国也不打算在东北亚新增核弹库,这一点可以从过往公开表态中找到端倪。 看收益与成本。日本的常规力量并不弱,潜艇“苍龙”“大鲸”成队,P-1巡逻机覆盖海域,宙斯盾舰和防空系统持续升级。把精力投在弹药补充、反潜链条、预警指挥这些环节,提升更快、风险更低。 时间线也摆在那儿。就算今天拍板,选址、建设、训练、联合流程拉满,少则五到十年。德国更换机型接核任务都要排到本十年后期,日本不可能一步到位。 这次话题热度高,但官方层面的基调至今未变,日本高层多次重申无核立场。在公开场合,日本仍强调核风险管控和减量的方向。这更像政坛试探,而不是实质推进。 把镜头拉回现实,日本要稳住安全环境,提升情报共享、加固基地弹药库、完善反潜和反导,都是当下能落地的选项,见效明确。 最后说清立场:把核这口大锅端上台面,只会让地区紧张升级,不会带来确定的安全。冷静控节奏,守住底线,才是对所有人都更可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