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他是为宋代书法续命了100年,论实力远在苏轼、米芾之上,日本书坛奉他为楷模,可惜

他是为宋代书法续命了100年,论实力远在苏轼、米芾之上,日本书坛奉他为楷模,可惜现在知道他的人不多了! 在南宋书坛看似黯淡之际,一位书法家横空出世,他的作品让宋代书法多延续百年光辉,实力远超苏轼米芾,日本书界视其为典范,可如今知者寥寥。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960年到1279年,绘画书法等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北宋时,书法界特别活跃,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些名家推动尚意风格兴起,他们注重表达个人意趣,作品影响深远。南宋从1127年开始,书法发展相对平稳,但缺少北宋那种群星闪耀的局面。这时,张即之的出现改变了南宋书坛无大师的状况,他通过对古法的传承和创新,让宋代书法延续活力长达百年,避免成为平淡阶段。 张即之生于1186年,正是南宋淳熙十三年,家乡在安徽历阳,也就是今天和县一带。他的家族背景显赫,父亲张孝伯担任参知政事,叔父张孝祥以词闻名,他本人是唐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原籍浙江鄞县。从小在书香环境中成长,他博学多识,喜欢校勘书籍,经史典籍都亲手整理善本。以父亲荫庇入仕,先任两浙转运使司职,后来升为司农寺丞,又知嘉兴县,因为某些言论被罢官,之后获授太子太傅和直秘阁衔,退休回家。   在书法上,张即之不同于苏轼和米芾那些尚意派书家,他们更看重笔墨情趣而少注重基本技巧,他则在笔法功底上表现出众。苏轼米芾的作品强调率性自然,但张即之专注古人成法,从王羲之、智永、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前辈作品中汲取营养。他的楷书融合米芾的意趣与欧褚的体势笔法,大字古雅遒劲,小字俊健不凡。宋史记载,他以能书闻名天下,金人特别珍爱他的墨迹,即便两国对立,也出高价求购。 他的代表作《汪氏报本庵记》就是典型例子,这件纸本手卷记载汪氏家族建寺庙的事,高约29厘米,宽91厘米,共688字。作品用行楷书写,笔法露锋起笔干脆,提按分明,转折处方折清晰却圆融自然。结字多变,根据字形灵活调整,整体秀美华丽,章法和谐疏密得当。早期他借鉴欧阳询的结构和褚遂良的飘逸,横画向右收势,波磔舒展,与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有相似之处。后来融入米芾手法,加上禅宗影响,形成独特风格。   张即之的书法不只限于南宋境内,还传到海外。日本书坛特别推崇他,许多禅寺如护国寺的匾额,包括方丈、首座、知客这些,都采用他的楷书大字。日本人虽然也欣赏苏轼,但选择张即之的字迹,显示他在运笔结字上的精熟。南宋时,来华的日本僧人兰溪道隆曾向他学习笔法,带回墨迹,推动日本禅宗书法发展。他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抄本也被带到日本,成为国宝级文物。这种影响持续至今,日本收藏他的作品较多,视其为学习楷模。 论实力,张即之在楷书和大字榜书上确实远胜苏轼米芾。苏米更注重意境表达,笔法相对随意,而他强调法度严谨,骨力雄健,方劲古拙。丰坊在书诀中说他的书变米芾以奇劲,有春花秋水之势。王文治在题跋中指出,人知他学米芾,不知其出入欧褚。明代文徵明为《汪氏报本庵记》写长跋,董其昌经常临摹他的手迹,称赞运笔结字不沿袭前人,自成一家。赵孟頫年轻时也取法于他,这些都说明他的风格推动了后世复古潮流。   现代书法界也认可他的成就,启功作诗赞颂,说他草书千文正书经卷,各占一城,宋人多标新立异,而他是先唐旧典型。徐邦达等专家肯定他的功力精熟。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汪氏报本庵记》真迹,通过高清复制,让更多人能欣赏笔画细节。这种推广方式有助于让张即之的作品走进大众视野。   可惜现在知道张即之的人不多,很多书法爱好者一提宋代就想到苏黄米蔡,忽略了这位南宋殿军。他为宋代书法续命百年,让南宋书坛不至于乏善可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多了解这些人物,通过展览讲座和数字平台传播他们的遗产。在新时代,学习张即之的书法精神,能激发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MCN双量进阶计划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69
用户11xxx69 5
2025-11-18 17:49
什么笑话实力远超苏轼米芾,张即之书法是日本人能想象得到审美极限而已,怎么懂苏轼米芾。
龙子
龙子 1
2025-11-19 02:01
比不过苏蔡米黄,甚至比不过窝囊皇帝赵构,只是南宋难得一笔,实际上南宋书法较前人已是江河日下
梁平
梁平 1
2025-11-19 00:02
字是不错,但是说超越米苏真是过誉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