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太阳]德媒报道说,财政部长兼副总理克林拜尔喊话中国说:“我们需要对话”,的确,

[太阳]德媒报道说,财政部长兼副总理克林拜尔喊话中国说:“我们需要对话”,的确,他冒着来自俄罗斯的冷空气到了北京,率领的是德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一批高官,他呼吁中国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公平透明的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还希望中国能“保障供应链的畅通”。   (信息来源:环球网——德国财长访华强调“要对话”:世界上许多问题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解决)   11 月中旬,北京的初冬带着几分清冽,却挡不住一场牵动中德关系的重要会面 ——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率领着一支星光熠熠的代表团如约而至。   这支队伍里藏着德国金融界的半壁江山,银行、保险公司的高管们跨越欧亚大陆,风尘仆仆的脚步里,藏着“需要对话”的迫切心声,更装着打破双边关系僵局、稳住经济合作基本盘的期待。   11 月 17 日,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6 个小时的深入磋商没有辜负这份跨越山海的奔赴,27 项共识的落地与联合声明的发布,恰似一剂强心针。   这场对话的背后,是中德两国绕不开的现实困境与剪不断的利益纽带。   德国经济已在低谷中徘徊两年,对华贸易的天平更是持续倾斜,2024 年不足 900 亿欧元的对华出口额,面对着高达 1568 亿欧元的自华进口额,这样的差距让德国工商界坐立难安。   要知道,汽车、机械这些德国的 “经济支柱”,早就离不开中国市场的供应链支撑,就像齿轮嵌合般密不可分。   让人揪心的是,默茨政府上台后,中德关系一度走进 “小寒冬”,外长推迟访华的风波还没平息,部分政客 “制度性对手” 的论调又添了几分紧张。   好在德国工商界始终保持着清醒 ——36 家在华德企联合提交的建议书里说得明白,与中国 “脱钩” 不是风险管理,而是 “自断臂膀”,毕竟 92% 的在华德企都想继续扎根中国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德三大高级别合作机制之一的财金对话,自然成了破冰的关键,克林拜尔顶着国内的政治压力访华,正是这种务实选择的最好证明。   从 11 月 16 日柏林起飞的那一刻起,克林拜尔就频频释放善意,反复强调 “不能只谈论中国,而要和中国对话”。   他心里清楚,不管是应对全球经济难题,还是抢占电池技术、自动驾驶这些未来产业的风口,中国都是绕不开的重要伙伴。   这番表态既说到了德国企业的心坎里,也和中方互利共赢的理念不谋而合。17 日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的会面中,双方没有绕弯子,而是坦诚直面分歧。   德方关心的市场准入公平、供应链畅通等诉求被摆上桌面,中方对德国此前部分科技限制政策的担忧也得到正视,宏观经济、多边合作、原材料保障等议题被一一热议。   当天下午的中德金融界圆桌会更像是 “政企直通车”,让高层的共识能精准对接企业的需求,为后续合作铺好了路。   这次对话的成果远超预期,27 项共识就像 27 座桥梁,连通了多边合作、贸易便利化、金融协作等多个领域。   联合声明里,双方明确反对 “你输我赢” 的单边主义,重申要守住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多边贸易的 “主阵地”,支持 G20 在全球经济合作中发挥作用。   这不仅让中德合作更有方向,也给全球治理注入了正能量。最让企业振奋的,是供应链合作与贸易缓和的共识 —— 对德企来说,这无疑是颗 “定心丸”。   克林拜尔会后的表态更是说到了关键点:德企为中国式现代化添了力,中国供应商也早已是德国工业价值链里缺不得的一环,这番话从官方层面印证了两国经济 “谁也离不开谁” 。   放到更大的视野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链“分家”的风险越来越高,作为世界第二、三大经济体,中德贸易额长期占中欧贸易的三分之一以上,两国的合作稳了,全球供应链才能更稳。   眼下,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中方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摩擦还没完全平息,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这次务实的对华互动,有望带动欧盟对华政策回归理性。   如今,这场跨越寒冬的对话正在释放持续影响,中德共同反对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立场,就像一盏明灯,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信心,也让供应链稳定多了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