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687年,孝庄病逝。她一手带大的孙子:康熙哀号不已,捶胸跳脚。谁知,走出孝庄的

1687年,孝庄病逝。她一手带大的孙子:康熙哀号不已,捶胸跳脚。谁知,走出孝庄的寝宫后,他就命令侍卫:拆掉祖母生前最喜欢的5间宫殿,棺椁也不要下葬。此后孝庄停灵三十七年。 要搞懂康熙的“骚操作”,咱得先明白孝庄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么说吧,没有孝庄,康熙这皇帝能不能当稳都难说。 康熙这辈子,爹爱美人不爱江山,英年早逝;妈也走得早。他8岁登基,还得了天花,小命差点不保。是孝庄,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一手一脚带大的。 更重要的是,孝庄不是个只会带孙子的“普通奶奶”。她是大清朝的首席政治导师。 咱们看电视剧,康熙8岁登基,面对的是什么?是权倾朝野的鳌拜。鳌拜那帮人根本不把这个小皇帝放眼里。谁帮康熙稳住的?是孝庄。 她不动声色,联络老臣索尼,用政治智慧帮康熙铺路,最后才有了康熙“智擒鳌拜”那出大戏。可以说,康熙一身的帝王之术,一半都是孝庄言传身教“喂”出来的。 孝庄是他的靠山、老师、更是他唯一的“家”。 好了,感情这么深,那为啥人刚走,康熙就要“拆”她最喜欢的慈宁宫? 真相是,康熙不是“拆毁”,他是“改造”。 在康熙心里,祖母没走,他也不想让祖母走。他要把祖母生前住的这个地方,变成一个专属的、顶配的“纪念堂”。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是把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正殿直接“升级”了,拆掉了原有的陈设,按照“祔庙”的规制进行改造,专门用来停放孝庄的棺椁。 他给这个新改的地方起了个名字,叫“暂安奉殿”。 “暂安”,看见没?就是“暂时安放”。康熙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个临时措施,谁知道,这一“暂”就是三十七年。 “拆宫殿”是误会,那“不下葬”可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这在古代,是最大的“不孝”,讲究“入土为安”啊! 康熙为什么这么“大逆不道”? 这事儿,还真就是孝庄自己“安排”的。 孝庄临终前拉着康熙的手说:“我儿在孝陵,我实在舍不得你们爷孙俩。我也不想去沈阳打扰太宗。你一定要把我葬在你爹的陵墓旁边,我才能安心。” 康熙含泪答应了。可等祖母真走了,他才发现,这个遗愿简直是个“死局”。 为啥?因为“礼制”不允许! 孝庄的身份是“太宗的妃子”。她老公皇太极葬在沈阳。按照规矩,她死了应该去沈阳和老公合葬。 清东陵是顺治的“主场”。孝庄是顺治的妈,但不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如果把孝庄强行葬在清东陵,那皇太极的正宫皇后怎么办?整个大清的祖宗牌位顺序就全乱套了。 康熙傻眼了。 一边是祖母的临终遗愿。 一边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康熙这个“千古一帝”,被这个问题给彻底“锁死”了。 他怎么办?他解决不了。 送去沈阳?那是违背遗愿,不孝。 葬在东陵?那是破坏礼制,全天下臣子都要炸锅。 当一个皇帝遇到一个两难全、怎么做都错的问题时,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拖。 康熙就是这么干的。他先是搞了个“暂安奉殿”,把棺椁“暂”时停在宫里。然后,他开始在顺治孝陵的“风水墙”外,挨着建了一座“新房子”。 但他就是不明说这是“陵墓”,也不下葬。他就这么拖着。 这一拖,康熙自己都老了。他晚年再去“暂安奉殿”看祖母,已经是白发苍苍。他不是不想解决,他是真的“不敢”解决。他对祖母的爱,让他无法做出任何一个“不完美”的决定。 康熙带着这个巨大的遗憾去世了。 皮球踢给了他儿子——雍正。 雍正可比他爹“务实”多了。雍正元年,他爹刚走,雍正就说:这事儿不能再拖了! 他下了一道旨:“暂安奉殿”不是挺好的吗?那就别“暂安”了,直接就地“转正”吧! 雍正的意思是,既然我爷爷的陵在沈阳,我奶奶不想去;我爹的陵在东陵,我奶奶想挨着。那就在“暂安奉殿”这个地方,正式起陵,不就完了吗! 1725年,孝庄太后在去世37年后,终于正式入土为安。雍正把这座陵命名为“昭西陵”。 回头看康熙这看似“荒唐”的三十七年,哪里是不孝? 那分明是爱到极致的“懦弱”和“偏执”。 他宁愿背负“停灵不葬”的骂名,也不愿违背祖母的任何一个意愿。他用三十七年的“拖延”,表达了一场最笨拙、也最深沉的“祖孙告别”。 他不是那个杀伐决断的千古一帝,他只是那个8岁就失去父母、被奶奶一手带大、如今不知如何是好的,孤单的孙子。 这大概就是帝王家,最无奈、也最滚烫的人情味吧。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14
用户15xxx14 2
2025-11-18 22:30
康熙的奶奶是雍正的奶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