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近年来,全市中医药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滨州市紧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依托校地合作平台,创新构建“理论—实践—传承—技能”四维培养模式,全方位培育中医药人才,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扎根基层、惠及百姓。
在锻造高层次、高水平骨干中医队伍方面,滨州探索出“校地携手”的实践路径——市政府、市卫生健康委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深度联动,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培养平台,同步推出“杏林先锋”研修项目,选拔58名骨干进行为期2年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该项目以“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为核心,委托山东中医药大学优质师资开展8期共16天的集中理论培训,安排学员跟随省级以上名老中医游学累计不少于30天,推动研修成果在临床实践中转化应用,着力培育既懂理论又精临床的中医药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滨州积极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厚植人才成长沃土。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实现学先进、促提升。“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7家市县级中医医院的35名中层骨干,参加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培风计划’短期交流,汲取先进管理与诊疗经验。”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安排市中医医院60余名科室负责人赴上级医院座谈参观,以交流促技术提升、以互鉴强学科引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传承是中医药的生命力所在。滨州持续推进7批市级中医药师承项目,构建省、市、县、乡四级专家参与的“传帮带”体系,累计遴选市级指导老师75名、基层继承人410名。同时引进30余家省级及以上名中医工作室,定期邀请名老中医来滨坐诊带教,既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中医服务,又为基层中医药人才成长搭建了“实战课堂”。
聚焦基层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滨州市依托7家市县级中医医院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构建“下沉式”培训网络,持续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推广艾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3年来面向基层开展适宜技术培训超6000人次,其中年内培训2600余人次,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如今,滨州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学术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基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年内新增“齐鲁扁仓中医药人才”2名,“杏林先锋”项目持续培养高层次人才,师承项目中有17名继承人获评山东省基层名中医。通过系统培养,学员理论水平与临床技能显著提升,基层服务惠及更多群众。从高层次骨干到基层实践,从学术突破到技术普及,滨州正以“多维培育”模式书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