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1岁的男人,在朋友圈发: “明天我妈驾到,今晚封锅不做了。” “坐等上海扶贫团来乡下扶贫。” 底下哗啦啦一片点赞的。 我直接笑出声。 他妈,一个70岁的上海老太太。 每年飞一次爱丁堡,去看这个“不争气”的、事业有成、孩子上着最好私校的儿子。 “扶贫团”这个词,真是又心酸又好笑,简直是年度最佳形容。 中国的爹妈,可不就是这样吗。 人还没到,心早就到了。钱揣在兜里,家乡的味道塞满行李箱,生怕你在外面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 他们扶的哪是“贫”啊。 是扶我们这些,离开了家就秒变生活残废的巨婴的“懒”。 是扶我们这些,吃遍了山珍海味,却依然无比想念一碗番茄炒蛋的“馋”。 扶的是那颗,在外面不管伪装得再牛逼,回家也想卸下所有铠甲的“心”。 有人说得好,父母趁现在还能动,把钱给你、把爱给你,还能亲耳听到一句“谢谢妈”。 等百年之后,那句谢谢,就是对着律师说的了。 话糙,但理不糙。 所以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是家里那支“常驻扶贫团”,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