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农创园的“嘉兴模式”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俞艳婷通讯员周澜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棚支起来,配套跟上去,农创园将田间地头的小改变,汇聚成了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15年,嘉兴在桐乡崇福播下了一颗“金种子”——全省首个农创园,这如同在农业创新的荒原上注入了希望。

2019年,嘉兴又将农创园与农业经济开发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双引擎,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1年,《嘉兴市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创建实施方案》出台,以“一县一园”的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全域铺开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推动农业创新的星星之火在嘉兴大地形成燎原之势。

如今,嘉兴全市已建成16个农创园,其中3个为省级现代化农创园。这些散布在田野间的农创园,宛如一个个藏着惊喜的魔法盒,成了乡村人才的聚宝盆、科技转化的孵化器、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城乡融合的连接器。数据见证成效:全市农创园已累计引育近千名青年创客,成功孵化268个示范项目,年均吸引2.5万名现代“新农人”返乡,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奔共富。

这充满活力的“嘉兴模式”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近日,记者走进农创园的温室大棚,与奔走在田埂上的农创客促膝长谈,近距离解码这份来自田野的创新答卷。

拎包入驻:“工位”“棚位”“床位”一应俱全

40岁的武汉小伙伊围与咸阳伙伴张源在桐乡市崇福农创园已扎根6年,从最初的多肉爱好者,成长为坐拥60万粉丝的“绿植达人”,他们的成长轨迹正是嘉兴农创园“筑巢引凤”的生动注脚。

“当初毫不犹豫选这里,就是因为‘拎包入驻’模式太懂我们年轻人的难处了。”伊围回忆,2019年,经历过创业起伏的他,二次创业时更为谨慎。当时,他和张源手握线上流量和市场需求,缺的就是稳定的种植基地。多方寻觅,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们来到了桐乡市崇福农创园。没想到,这里不但满足了他们对创业的期待,更满足了他们生活上的需求:农创中心不仅提供办公、展示、直播一体化“工位”,1000亩标准化连栋大棚配套生产“棚位”,还有77间人才公寓搭配食堂、健身房、沿湖步道等生活“床位”,真正实现了生产生活无后顾之忧。

低成本入驻政策让他们的创业之路走得更加稳健。带空调、独立卫生间的人才公寓月租金仅400元,这让创业初期的他们减轻了生活成本压力。连栋设施大棚租金前5年享受阶梯减免,第一年每亩租金仅3000元,较市场价节省62.5%,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创业成本。如今,他们经营的“若慕植馆”稳居淘宝北欧风绿植店回头客榜单首位,“棚位”从1个增至3个,全平台视频播放量突破4亿次,成了绿植行业的佼佼者。

这样的创业环境并不鲜见。嘉兴为全市各地的农创园设定明确“标配”:总面积不少于300亩,基础设施完备,配备200平方米以上办公空间、80平方米以上培训教室,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并配备创业导师,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平湖、秀洲等地通过农房租赁,有效填补了人才公寓的缺口;海宁农开区农创园依托农开区合作专家团资源,开展线上直播、课堂教授、体验参观、模拟研讨,为渴求新技术的农创客及时“解渴”。“前期评估+两年复核+动态退出”的机制,更确保了入驻项目质量,让园区始终保持创新活力。

优质的环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创客纷至沓来。廖万甜、李方旭带着“单苗最高卖3万元”的花烛培育项目而来,刘国明携国内最大食虫植物园项目入驻……全市16个农创园平均每家推广2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培育20名以上农业高层次人才,一支青春“骑兵”在田野间集结,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全链赋能:减少农创客后顾之忧

如果说农创客是乡村振兴的种子,那么农创园构建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就是这些种子成长的肥沃土壤。从政策支持到金融服务,从科技转化到市场推广,嘉兴用系统性保障让创客与园区形成“双向奔赴”的正循环。

90后赵童辉是海盐县通元镇联新村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将苔藓改造成微景观这个领域的竞争较小,需求却很旺盛。于是他离开杭州,放下了从事的金融行业,转身回乡种苔藓。“对于初创型人员来说,要让项目快速成长,最需要的就是资金和有关配套服务,望海街道永福农创园、永福社区提供的租金优惠、创业贴息、免费推广等全方位服务,让我省去了许多后顾之忧。”仅一年时间,赵童辉的苔藓基地年产值就突破300万元,他也从创业新手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苔藓达人”。

在嘉兴,“青创贷”“农创共富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提供最高50%贴息,提供金融授信约10亿元,有效破解了农业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除了“精准滴灌”的金融支持,农创园还搭建平台,联动科研院所、高校专家,用科技赋能让农业创业跑出加速度。秀洲智创聚落农创园以“智创乡村·青年聚落”为主品牌,构建了五大赋能体系。作为该农创园的运营单位,蓝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搭建政企产学研资源对接平台,赋能农业现代化建设。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向珊是蓝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初到油车港时,她就发现,受困于传统养殖模式,当地水产养殖虽成规模,但抗风险能力较弱。于是,向珊带领团队组建“跨界先锋人才团”,链接湘湖实验室顶尖专家,将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技术落地田间,让单位面积产出达到传统养殖的20多倍,全年为养殖户提供稳定优质鱼苗。

在南湖渔里农创园的牵线下,浙江省农科院为园区内的胡鹏家庭农场量身定制了集传感器、数据监测系统等于一体的甜瓜数字化管理平台,让胡鹏种植的甜瓜精品率达到90%以上。海宁黄湾农创园、秀洲天福村农创园等也纷纷在智囊团的指导下,科学配备了智慧农业系统,自动开启的排风扇、自动打开的遮阳布、自动灌溉系统等智能设施,让传统的葡萄、草莓、西甜瓜种植不再靠天吃饭,品质和效益大幅提升。

在嘉兴的农创园里,科技、金融、人才等资源要素同时汇聚,水电维修、创客沙龙、设施养护、快递收揽等服务免费提供,实习岗位、联谊交流、直播租位等公益福利持续释放,这一系列务实又暖心的举措,为创业者及时“解渴”纾困,让嘉兴的农创园成了典型的创新型人才生态社区。

组团致富:构建“一地多金”的共富平台

农创园的价值,不止于培育一个个创业项目,更在于构建起“一地多金”的共富平台,让土地资源释放生产、经营、投资、资产多重效益,实现村集体、村民、创客的多方共赢。

平湖市广陈镇的农创园内,由全镇11个村抱团入股成立的“广陈强村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217.6万元,建成科技创业中心。“去年底,11个村总共拿到221.76万元分红。”广陈镇副镇长王斌介绍,村集体以土地与现金出资,既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又通过土地流转让村民拿到租金,园区企业更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形成“股金+租金+薪金”的三重收益模式。

60岁的桐乡崇福镇村民胡林芬也是这一共富生态的受益者。土地流转后,她进入农创园企业从事绿植打包工作,每天能赚近百元,还能自主安排时间,不影响周末带孙子。在嘉兴,农创园建设推动连片土地流转,解放的农村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地就业,形成“土地—人才”高效配置的循环圈。仅桐乡市崇福农创园就已带动农户就业1.3万余人次,每年带动村民增收5600余万元。

龙头引领让共富之路走得更宽。嘉善县一里谷农创园以浙江一里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构建“统一标准、共享收益”的合作机制,913位果农遵循标准化种植流程,每亩平均增收15%,实现抱团发展。农创园的发展,让身处产业链上游种植环节的农民,也分享到了中下游加工、销售的增值收益。

当80后、90后青年接过“田埂接力棒”,嘉兴农创园里上演的不仅是新老传承,更是土地资源的“二次激活”,这也是嘉兴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次创新探索。

在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下,嘉兴农创园与农创客的“双向奔赴”,重塑了乡村的青春力量,走出了奔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政府提前布局、精准施策,用租金减免、金融贴息等真招实策降低创业门槛,又以标准化配套和动态管理保障园区品质,做到“政府搭台不越位”,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又释放市场创新活力,实现公益与市场的完美融合。

农创园的价值也不再局限于让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下沉”乡村,更通过农创客的创新实践,让乡村的土地、生态、文化资源“上浮”增值。AI智慧农业让传统农田变身“科技试验田”,电商直播让小众农产品成为“网红爆品”,农文旅融合让乡村风光成为“消费新场景”。

更让人惊喜的是,农创园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从土地“使用者”变为产业“参与者”和收益“共享者”,青年创客也在此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重塑了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让乡村成为幸福家园。

透过农创园,我们更加坚信:找准“人、产、城、乡”的耦合点发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