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传统的解读——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一以贯之。衔接前几句,提出信用危机问题,之后整体的解决方案摆出来同时依靠主观能动性可以彻底解决。但是要不要解决,要不要改过,就是这句,要有态度和决心,永远都不晚,关键是诚意和决心。改过即可,改过就不是过了,但是过而不改,就是过了。大过卦在于颠倒世界,在于道弘人;在于失去民信,违反民心所向是良知。这里不存在积重难返,唐朝时期柳宗元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种叫做蝜蝂[fùbǎn]的小虫,因为甲壳上生有楞刺,当它在污秽的地方爬行的时候,总是把垃圾、土屑,挨次的往背上搁,越积越多,越多越重,结果被活活压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会因为对一些细小事物的不重视,一些习惯的放逐不管,导致养成了不易改变的不良习惯,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积重”虽然“难返”,却不是不能“返”;越是“积重”,越应该下定决心立刻去“返”,否则,越是“积重”越是“难返”,就会陷入无尽的恶性循环,直至像蝜蝂一样把自己给压死。可见,这里不存在积重难返,只是要不要改,有没有决心改,改过来就不是过了;不然只能是那个污秽的小虫子蝜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勿惮改。也是人之常情,过而改就是按规律办事,德者,得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庄王,放弃私欲选择良知。初登基时,日夜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手下的大臣们纷纷劝谏,楚庄王不仅不听,还下了一道禁令,谁要是再敢劝谏,就是死罪。大臣中有个叫伍举的,给楚庄王讲了个五彩鸟的故事,借以激发楚庄王。楚庄王明白伍举的意思,表示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家以为楚庄王要振作起来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并未见他有什么举动。于是,大臣苏从冒着被杀的危险又去劝说。楚庄王听从了苏从的建议,大力改革,撤换逢迎拍马的小人,提拔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制造武器,充实军备。几年之后,楚庄王就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结合一以贯之,这句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马上行动的意思。不要思考,也不要拖沓,思考就会有逻辑算计,拖沓就会患得患失,因为上句体现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公心良知就是人弘道;私欲杂念就是道弘人。人人都想当皇帝,目的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私欲的想让天下人为他一个人服务。这就是人类的贪嗔痴慢疑的客观事实,这一点不能否认,否认就是犯错误。所以,在牧羊犬精神和私欲算计上,人类很容易妥协,没有外力推动下,就是选择私欲。所以这里孔子很干脆,就是一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简单而明确,细致到精妙的地步。没有给人思考的空间,更没有让人觉得太晚了,不能回头了。细致入微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性的小心思;这也是孔子一直说,没有隐瞒,所有的弟子都是一样的。为何子贡觉得性与命,孔子讲的少;只是因为器的层次,他很难看懂诗经的诗言志。为何颜回可以懂,不相的般若智慧啊。这也是同样一部法华经,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一样的过程,不一样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