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湘潭县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见闻

守护“黄昏之光”

——湘潭县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见闻

在湘潭县河口镇紫杨村一片宁静的乡间,一栋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的白墙楼房静静矗立。这里是湘潭县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也是119名失能老人最后的“家”。

清晨7时,中心护理部主任刘艳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推开一扇扇房门,查看老人的身体状况,检查床单是否洁净,空气中有无异味。她的手里总是拿着一个笔记本,今年已经写到第三本。“某某老人左手无力,关节红肿”“某某老人皮肤破损,需注意换药”……她用红笔标记检查发现的重点,叮嘱护理员及时更换带污渍的垫子,“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压疮。”

一个护理员照顾5位失能老人

照护中心目前有21名护理员,大多是从社会招聘的农村妇女,年龄在50岁到60岁之间。“我们特别需要男性护理员,”刘艳说,“很多老人常年卧床,翻身、康复训练都是重体力活。”

根据工作量,一名护理员一般可以照顾3名失能老人。但在这里,由于人手紧张,一名护理员要照顾5位。“他们要么和老人住在一起,要么住在隔壁,24小时待命。”

这些老人多数是从其他敬老院转来的“难题”——全失能、多病、失禁,有的还伴有精神问题,半夜吵闹,难以沟通。“他们大多是五保户,亲人很少来探望,性格孤僻,很难打交道。”刘艳说,“只有靠护理员长年累月的真心,才能换来他们的信任。”今年刘艳被评为“全国爱老敬老助老道德模范人物”。

“我要担两桶水来感谢你”

护理员黄建娥照顾的84岁谭异军老人,刚来时骨折、慢阻肺、痴呆,还插着膀胱造瘘管。“她一点也不嫌弃,像亲人一样照顾他。”家属感激地说。家属发来一个100元的红包感谢,黄建娥转身就买来肉,细细剁碎做成肉饼,为老人补充营养。

另一位精神障碍老人,身上压疮溃烂,脾气暴躁,无人能近。黄建娥以百倍耐心与他沟通,喂药、清创、调养。如今,老人只认她一人,“别人的话都不听,只听她的。”

更令人动容的是85岁罗春盛老人的故事。2022年3月,他被送到中心时神志昏迷,全身不能动弹,“只剩半口气”,被安置在临终关怀室。护理员周爱平用注射器一滴一滴喂他牛奶,十几天后,老人竟在床上爬动;两个月后,他能下床行走。清醒后,老人说的第一句话是:“给我找两个桶子,我要担两桶水来感谢你,看你照顾我蛮累的。”

中心与湘潭县中医医院紧密合作,医院每周有医生上门坐诊,2024年累计提供医疗护理11328人次。康复训练、心理疏导也同步开展,全年开展心理关爱120人次,康复训练40800人次。

“我们不只照顾身体,也照顾心灵。”刘艳说。中心还定期组织集体生日、防诈骗讲座、爱心慰问等活动,全年开展100余场。

从“三星”到“四星”,兜牢民生底线

作为全省首批改革的公办养老机构之一,该中心目前是“三星级养老机构”,正争创“四星级养老机构”。近年来,中心完善管理制度,改造设施,增加绿化与文化墙。去年“7·28”洪灾中,中心还作为灾害应急安置点接收过13名受灾群众。

2023年,中心获评“全省标准化示范创建养老机构”和“全省养老服务工作成效突出单位”。2024年,中心照护服务满意度达到98%,康复训练有效率达85%。

在这里,护理员不只是职业,更是使命。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守护着生命最后一程的尊严。正如中心的服务宗旨所言:“以人为本,用情服务,让爱照亮晚年美好生活路。”——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事实。

(文/尹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