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

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道、晋升快”,变成了如今的“怕了,真怕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硅谷的风向这几年变得有点微妙,以前大家谈起印度裔工程师,第一反应是“会沟通、敢表达、懂管理”,仿佛天生就和科技行业的晋升机制契合,可现在再看,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印度裔的崛起并不是简单的“个人优秀”,而是一套从教育、语言到职场动作都高度成体系的“上升路径”,这套路径行之有效,但也悄悄撞上了行业生态的天花板。   如果把硅谷当成一场长跑比赛,那么印度裔的训练从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印度理工学院那种不到2%录取率的选拔,表面上是“筛精英”,实际上更像是提前把未来的职场人塞进一个职业化的熔炉里。   从大一开始就教你怎么做项目、怎么沟通、怎么站在台前讲故事,技术不是目的,能把技术“说服别人买单”才是目的,这样的训练方式,让许多印度学生一毕业就像准备好了的职业经理人,思路清晰、表达自信、方向明确,和许多埋头苦读、习惯低调的工程师形成鲜明对比。   语言更是他们的天然助推器,英语不是外语是母语,在硅谷会议室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能在讨论里抢节奏、抢叙事权、抢定义权,有时候明明是同一件事,只因为印度工程师讲得更流畅,管理层听得更舒服,项目就变成了他们的“成果”,与此同时另一边不少工程师明明代码写得稳、系统搭得牢,却因为开会发言卡壳,功劳被别人顺走也说不出话。   然而真正让印度裔在硅谷站稳脚跟的,并不是语言优势,而是他们在职场中形成的那种“链条式抱团”。外人看到的只是印度裔在大公司占据越来越多关键岗位,可真正的力量来自他们相互之间的紧密连接。   社群、校友会、内部推荐、职业群……一层层叠起来,成了一个能持续输送新兵、培养骨干、提拔高层的生态网络,新人找工作不用发愁,总有人告诉你哪个组缺人;做工程不需要孤军奋战,随便问问就能找到踩过坑的前辈;而一旦某个印度裔坐上管理层,那团队的“人口结构”往往会在一年内悄悄发生变化,同乡同校像候鸟一样集体迁入,久而久之,公司会议室变成语言风格统一的小圈子,技术讨论里同乡之间默契点头,外族群却越来越难插上话。   这样的内部循环当然效率惊人,风投圈的印度裔会把资金投向印度创业团队,创业者成功后又反哺回圈层,形成了从招聘、培训、晋升到创业的一条闭环,而硅谷的其他族裔往往还停留在“靠个人努力”的阶段,自然难以和这种系统化协作竞争。   可正因为这套模式太高效,也开始显露出刺眼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包装强、执行弱”在某些团队里频频出现,PPT可以画出未来五年的宏图,可真正落地时,技术方案漏洞百出;开会时故事讲得天花乱坠,但碰到系统架构难题时,却没人能解决。   这样的例子本来只是茶余饭后的笑话,直到几个严重案例把矛盾放大,比如某些外包团队写出的关键系统漏洞百出,导致本该万无一失的工程频频出事;又比如某些知名企业换上新任印度CEO,却因为经营思路空泛导致业绩持续下滑,这些都让硅谷开始反思:如果一家公司让“会说话的人”掌权,而轻视“会干活的人”,那方向真的会对吗?   更麻烦的是团队文化的冲突。一个被高度同质化的管理层控制的部门,很容易形成内部偏好,晋升评估、绩效打分、项目资源,往往优先倾向圈子内部的人,外族裔工程师不论努力程度如何,都可能发现自己逐渐被边缘化,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话语权不在这一侧。久而久之,优秀的人才选择离开,留下来的团队反而越来越单一,这对创新本身就是毒药。   行业的反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经济紧缩之后,公司不再有余力容忍“讲故事式管理”,能带来实际业绩的人才才是稀缺资源,于是近两年,硅谷几家大公司纷纷调整高层结构,不少曾经炙手可热的印度裔 CEO 或 VP 突然离职,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市场不再买那套“愿景优先”的叙事了,那些靠圈层力量上位的人,缺乏硬实力支撑,一旦环境恶化,自然成为第一批被淘汰的对象。   说到底硅谷不是反对印度裔,而是反对一种“用话术覆盖能力,用圈层压制公平”的路径,如果说印度裔教给硅谷什么,那就是表达、协作和资源整合确实很重要;但硅谷也在告诉他们:当市场周期变硬,真正能让人立足的,最终还是创造价值的能力。   科技行业从来不是谁人多谁赢,而是谁能把事情做好,那些既懂技术又会讲述的管理者,永远会受到欢迎;而那些只会讲述、不愿深耕的团队,终究会在大浪淘沙中被洗掉,硅谷接下来的方向,不是清洗谁,而是回归一种更健康的平衡,让能干的人被看见,让会说的人被约束,让创新回到它该有的位置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