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日本提出“历史上没有外军在日本本岛登陆并占领过”这个观点,作为自己底气的象征,但日本的“底气”,其实远不止易守难攻那么简单。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日本一直有种特别独特的底气一种“我们从来没被人真正打上岸”的自信,从元朝忽必烈两次东征,到美军二战时都不敢轻易动本土登陆战,日本似乎总能在最后关头躲过那些最残酷的场面,这种幸运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层集体心理滤镜,让日本社会觉得自己天生就带着某种“安全光环”。 可真要翻开历史细看,那些所谓的“神迹”,其实并不像日本民间故事里讲得那么玄乎,1274年的文永之役,元军确实跨海打到了博多湾,硬碰硬地跟日军拼上一阵,最后因为气候恶劣和补给吃紧不得不退兵。 1281年的弘安之役规模更大,十几万人、上千艘战船浩浩荡荡而来,却又遇上台风,很多船被掀翻在海上,日本人把那风吹得浪起的日子叫“神风”,甚至把它塑造成某种神明护佑的象征。 到了二战他们把自杀式特攻队直接命名为“神风”,希望那股当年的好运能再出现一次,久而久之这种“岛屿不可侵犯”的心理就深深嵌进了民族记忆里。 不过神话归神话,现实世界可没那么玄学。日本的确占了地理的便宜,这一点所有搞战略的人都承认,岛国四面环海,没有陆地边境,想打日本只能跨海,中国近海到日本九州直线距离差不多800公里,在两栖作战里属于超高难度级别。. 现代远征作战可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光要夺制空权、制海权,还得保证后勤运输不断链,偏偏日本本岛海岸线曲里拐弯,气候还爱整点突然袭击,断断续续的台风像是不请自来的保镖,对远征军天然不友好。 当然日本也不靠“天赐的屏障”吃老本。这些年他们把西南诸岛搞得像在打军事版的“塔防游戏”,与那国岛、宫古岛这些偏远小岛,已经不是地图角落的名字,而是监视雷达、移动雷达站的聚集地,几百公里内海域风吹草动都逃不掉。 更狠的是新型反舰导弹的部署,构成一道长长的“导弹墙”,外加佐贺基地的“鱼鹰”运输机、北九州机场的军民两用化,整个防御体系越织越密。 不过真正能让日本腰杆挺直的,还不是这些岛链节点,而是那份和美国的军事同盟,当你背后站着横须贺的航母打击群,身后还有嘉手纳、岩国这些战机基地,再加上几小时内就能展开联合反制的快速部署能力,谁看着都得掂量几分。 美国还给了日本“核保护伞”,对岛国来说,这几乎等于给安全打了“双保险”,更别提美日还到处拉伙伴,和菲律宾等国搞防务协作,把区域安全圈画得越来越大。 听上去很稳,可这份底气里也藏着不少肉眼可见的裂缝,日本毕竟是个资源捉襟见肘的国家,粮食、能源、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海上通道就是血管,尤其穿行台湾周边的航线,几乎承担了大半的能源输入,只要这一带出现紧张局面,日本国内的加油站和电厂就会最先感到压力。 哪怕是面对美国的要求,日本也不敢轻易断掉对俄能源的进口,原因很现实:太贵,换不起,国内扛不住,这哪里是什么“独立自主”,完全是被资源绑架后的无奈选择。 更致命的一点在于,现代战争已经不是“你得登陆我才能算被攻击”的年代了,精准打击武器动辄上千公里射程,日本核心城市密集在沿海地带,一旦关键设施被打瘫,可能连几天都撑不住,所谓“海洋屏障”,在远程武器时代,防御效力早就大大缩水。 就连美日同盟这一层保险,也不是铁板一块,美国的战略重点一向说变就变,今天“重视亚太”,明天可能就把注意力放到别的地方,美军基地在日本国内不断引发抗议,预算吃掉纳税人巨额支出,民意反弹又给同盟关系平添不稳定因素,更别提基地本身也是潜在冲突中的首要目标,日本等于把“靶心”放在了自家院子里。 从古老的“神风”神话,到现代多层军事体系,再到美日同盟这根脊梁,日本的安全底气确实堆叠出了一个不小的结构,但如果把所有信心都押在海洋、同盟和技术上,而不去正视自身资源短板和时代变化,任何安全感都可能一戳就破。 日本看似稳固的防御体系,其实就像一座建在海边的沙堡,一层层堆得很复杂,但真正的浪头来了,到底能不能撑住,那才是最关键的考验。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