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开国中将要求在一农妇家吃饭,引众人疑惑,中将:她是我女儿!1979年6月,开国中将廖汉生返回家乡湖南桑植,此番重回家乡,廖汉生感慨万千。他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密,一行人先是前往烈士陵园等地参观,随后廖汉生来到了父亲的墓前祭拜。 廖汉生父亲廖兰湘年轻时就投了军,跟贺龙在部队里混得熟络,两人一块儿打仗,关系铁得像亲兄弟。廖兰湘在一次行军中得病走了,贺龙没落下老战友的家眷,直接把廖汉生和他妈接过去养着。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记一辈子恩情,贺龙不光管吃管住,还让廖汉生上私塾念书,给他铺了条求学路。 廖汉生没辜负这份心意,1927年贺龙拉起队伍闹革命,他年纪轻轻就跟上去了。从送信的杂役干起,慢慢在战斗中露了头角,成了贺龙手下得力干将。贺龙早年跟廖父说过娃娃亲的事儿,长大后就把自家外甥女肖艮艮许给他。两人结了婚,很快就有了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本来一家子该图个安稳。可那时候革命形势乱成一锅粥,敌人围追堵截,廖汉生只好把老婆孩子送回桑植老家,交给乡亲们照应。 没想到1934年国民党军队突袭桑植,红军那边损失不小,肖艮艮和儿子被抓了去。廖汉生他妈卖了家底儿,凑钱去赎,总算把人捞出来。可逃难路上条件太苦,儿子年纪小扛不住,没了。廖汉生听说后咬牙忍着,继续在前线冲杀。部队得转移,他又把老婆和女儿廖春莲撂在村里,肖艮艮一个人拉扯孩子,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几年过去,廖汉生在陕北那边打听到老婆的消息,说是她早没了,尸骨都没留。他当时心如刀绞,但战场上哪有工夫多想,只能接着干。 就这样,廖汉生在部队里一步步往上爬,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冲在最前头。1955年授衔时,他拿到了中将军衔,那时候已经是南京军区的高层干部了。建国后,他娶了白林,组了新家,工作忙得脚不沾地。可那段旧事儿一直梗在他心里,尤其是对老婆孩子那份亏欠。解放后才知道,肖艮艮其实没死,她被抓后逃出来了,一直在桑植守着女儿,等他回来。结果廖汉生这边已经安家了,她一打听清楚,就没再纠缠,带着廖春莲回老家过日子。肖艮艮60年代中期病走了,廖汉生知道后后悔得不行,总觉得对不起她。 廖春莲从小跟着妈长大,父亲的影子就那么模糊。她没享过啥福,解放后村里分了地,她就一门心思务农,嫁了个当地人,帮着公婆干活儿,生儿育女,日子平平淡淡。50年代她去青海找爸,想让父亲帮着安排个城里工作,廖汉生没答应。他那人原则性强,说家乡需要人手,你就留下来出力吧。廖春莲也没多纠缠,哭着回去了。从那以后,父女俩靠书信联系,廖汉生隔三差五寄钱寄物,但从来不张扬,不给她走后门。 转眼到1979年6月,廖汉生68岁了,退休在即,决定回趟桑植看看。6月21日,他和白林坐车到了县城,一下车就直奔烈士陵园。那地方埋着不少老战友,他一个个碑前站定,缅怀那些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日子。接着去父亲墓地,烧了纸,添了土,把这些年的事儿在心里过了一遍。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中午该吃饭了,当地干部想请他去招待所,桌上热菜热饭都备好了。可廖汉生摇头,说不用,我有地方去。众人一愣,他指着村里一户农家,坚持要去那儿吃。 那农家主人就是廖春莲,她平时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围着围裙下地干活儿。廖汉生带着人一进门,坐下就吃她准备的红薯粥和咸菜。干部们纳闷,这农妇谁啊,将军怎么来这儿?廖汉生放下碗,直截了当说,她是我女儿。屋里一下子安静了,大家才反应过来,这位中将的骨肉居然一辈子窝在山沟里种地。廖春莲也没多话,继续添饭,父女俩就这样简单团聚了顿饭。 饭后,廖汉生还去肖艮艮的坟上转了转,带了白林和女儿一块儿,从桑植回来后,他对女儿的关照没断过,逢年过节寄东西,晚年还把她接到深圳过年,父女感情就这样一点点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