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

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1980 年山西运城,吴成德接过平反文件,手指反复摩挲 “恢复军级待遇” 字样。   泪水滴在纸上,这个曾被误解二十六年的老兵,终于等到了公道。   他的功绩,从未因岁月尘封,此刻尽数被认可。   在此之前,吴成德在辽宁盘锦大洼农场待了二十年。   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种地、喂猪、修水渠,脏活累活从不推脱。   有人劝他 “别这么拼”,他却说:“干好活,才对得起身上的责任。”   农场里的青年都爱听他讲朝鲜战场的事,却不知他曾是师级指挥员。   其实,吴成德的功绩早在朝鲜战场就已铸就。   1951 年 5 月,180 师被美军合围,他提出分散突围方案,减少部队伤亡。   发现三百多名伤员后,他放弃追赶师部,选择留下组织突围。   为稳定军心,他击毙战马明志,这份担当让伤员们重拾信心。   突围无望后,他带领伤员转入敌后打游击,这一打就是十四个月。   缺粮时,他带头挖野菜、啃树皮,把仅有的干粮让给重伤员。   趁夜摸美军哨所,缴获弹药和粮食,多次击退敌人搜山部队。   这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下,没有一人投降,始终保持着战斗力。   1952 年 7 月,他因误食毒蘑菇被俘,却始终没向美军低头。   在釜山战俘营,美军用 24 小时广播逼供,他宁死不吐露部队机密。   策划越狱时,双手刨土磨得血肉模糊,即便失败也没放弃抗争。   面对去台湾的逼迫,他头发掉光仍坚守:“我只回大陆!”这份忠诚,成了战俘营里的精神旗帜,鼓舞着其他被俘战士。   1953 年归国后,他虽被开除党籍、军籍,却没丢掉军人的底色。   在农场,他带头搞生产,粮食产量年年领先,多次被评为 “劳动模范”。   妻子龚村放弃城市工作来陪他,他便和妻子一起写申诉信,坚信正义会来。   农场职工都敬重他,推选龚村当工会委员,用行动支持这个蒙冤家庭。   平反后,吴成德和龚村回到山西运城老家,住进了政府安排的小院。   清晨六点,他准会起床绕着院子散步,步伐虽慢却依旧挺直腰板。   散步后就帮龚村打理院子里的小菜园,种着西红柿、黄瓜,都是自己爱吃的。   他从不麻烦工作人员,水电费、物业费总是提前缴清,说 “不能给组织添乱”。   当地中小学常邀请他去讲革命故事,他每次都提前准备手稿。   穿上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念给孩子们听。   讲到战俘营的经历时,他从不说自己的苦,只强调 “要爱祖国、守气节”。   有学生问他 “后悔吗”,他摸着孩子的头说:“为祖国打仗,从不后悔。”   晚年的他最珍视两样东西:平反文件和一枚褪色的志愿军徽章。   每天都会把文件拿出来晒一晒,轻轻拂去灰尘,仿佛在抚摸那段岁月。   徽章别在旧军装的领口,只有重要场合才会穿上,平时都叠得整整齐齐。   他常对子孙说:“这徽章是战友们用命换来的,不能丢,也不能忘。”   1990 年,吴成德的孙子要去参军,他特意找出自制的 “军规笔记”。   里面记着当年在部队的纪律要求,还有自己总结的 “做人三原则”。   他握着孙子的手说:“到了部队要听指挥、肯吃苦,别给爷爷丢脸。”   孙子入伍后,他每月都写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牵挂与叮嘱。   1995 年,吴成德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却依旧坚持读书看报。   每天下午都会坐在藤椅上,读《人民日报》和革命历史书籍。   遇到不懂的字词,就问龚村,两人头挨着头讨论,像极了年轻时的模样。   他说:“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国家的脚步。”   1996 年 3 月,84 岁的吴成德安详离世,临终前仍念叨着 “战友们”。   龚村按照他的遗愿,把那枚志愿军徽章和他一起下葬。   如今,他的故事被收录进革命史料,运城当地还建了小型纪念馆。   每年清明,都有学生和军人来为他扫墓,缅怀这位忠诚的老兵。   这个曾蒙冤二十六年的英雄,用一生的坚守,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不朽的印记。     主要信源:(文汇——他是志愿军中军衔最高的被俘者,他亲自枪杀坐骑选择与伤员在一起 他身后留下了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