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宋聪俐通讯员卢颖
2025年9月,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的聚光灯下,“自主移动机器人(世赛选拔项目)”金牌得主的名字响起——介明鑫与杨奇瑞。两人挥手快步上前,戴上奖牌的那一刻,有太多未说尽的故事:这不是一枚属于个人的奖牌,是两个00后技能青年用一千多个日夜的汗水、上千次的技术攻坚,以及彼此交付后背的信任,共同熔铸的青春勋章。

从“学门技术混口饭吃”到“我也要站上领奖台”
介明鑫的技能之路,始于老师的一句“有没有兴趣试试移动机器人”。在此之前,他对未来的规划只有“学门技术,将来混口饭吃”。直到推开实训室的门,看到彼时还是“学长”的侯坤鹏、唐高远在专注调试设备——屏幕上代码飞快滚动,机器人稳稳地完成抓取任务,那一幕像火种,瞬间点燃了他对技能成才之路的向往。
杨奇瑞的信念则来自“看见”。初入漯河技师学院时,他一度迷茫,直到看到电气工程系“精英班”的学长们在技能赛场摘金夺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选择加入了技能班。当“学长”侯坤鹏、唐高远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获得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的消息传到学校时,杨奇瑞的心底传来一个声音:“领奖台的风景,我也要去看看。”
在不久后“大赛班”的招募会上,两个同样怀揣技能梦的少年,因“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走到一起。他们不知道,这一组合会成为日后赛场上最默契的搭档。

训练夜以继日,把实训室熬成“第二个家”
备战国赛的一年时间里,实训室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从早上6点半打开实训室的门,一直训练到半夜12点,有时候甚至凌晨一两点两人还在改参数、调程序。
“困了,就在实训室的椅子上眯一会儿;饿了,就泡一碗面继续干。”这是他们的训练日常。
指导老师评价介明鑫时说,“他对技术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本届国赛新增了“障碍物导航”模块,介明鑫在激光雷达算法调试上展开“毫厘级攻坚”,反复演练上百种场景,记录了上千组数据。为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建图失真问题,他连续三周每天仅睡5个小时,重构点云匹配流程,最终将误差从1.5厘米降至0.3厘米。
搭档杨奇瑞在国赛集训期间,为解决“机器人因代码冗余校准时间达到了2-3秒”的问题,曾连续12小时不休,重构算法,最终将校准速度控制在0.8秒。为了让机器人适应赛场的极端环境,一头“钻”进场地6个小时,只为找到最优雷达激光算法,最终将复杂场景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8%。
训练的日子很枯燥,但也很纯粹。实训室里只有键盘的敲击声、电机转动的嗡嗡声,两人一遍遍拆装机械结构,一行行优化代码,就为了让机器人“看得更准、走得更稳”。细节在一点点打磨,心态也在压力中越来越稳。
国赛现场状况突发,沉着应对零失误夺冠
9月19日至9月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终于站上国家级赛场,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7支参赛代表队,介明鑫和杨奇瑞心中既紧张又期待,“各个省份拔尖儿的选手聚在一起,要在三天的时间里一较高下,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
可比赛从来不会按计划来。决赛三天,意外一个接一个出现:摄像头突然失灵、里程计数据乱跳、机器人直接“罢工”……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面对突发的场地干扰,两人冷静切换备用方案,在3分钟内完成现场了修复。看到机器人灵巧穿行于障碍之间,精准识别并抓取目标物体,动作行云流水,零失误跑完了全部任务,两人相视一笑——稳了,通往领奖台的路,一步一步走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介明鑫和杨奇瑞的教练,正是曾经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获得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的侯坤鹏、唐高远。国赛颁奖现场,两人坐在距离领奖台最近的地方鼓掌欢呼,“甚至比自己当年夺冠还要兴奋,然后是欣慰,想到两人无数个熬夜训练的日子、一次次打磨技术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回报,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唐高远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接下来,就是备战世赛国家队第一阶段性的考核,重点还是在技术细节上抠精度,同时加强突发情况的模拟训练,争取再有所突破。”侯坤鹏说道。
赛后,四个人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里,两代技能人并肩而立,手中的金牌交相辉映。介明鑫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薪火相传”的意义,那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信念与热爱的接力。

从迷茫的学生到国赛金牌得主,从“一个人战斗”到“两个人并肩”,两个人走出了技能青年的成才之路:没有天赋异禀,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彼此支撑的默契。
当清晨6点半,两人的身影照常出现在实训室,这一次,他们的目光,已投向世界之巅的聚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