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小米SU7用无可争议的市场表现回应了所有质疑。近一年销量高达28.9万辆,这一数

小米SU7用无可争议的市场表现回应了所有质疑。近一年销量高达28.9万辆,这一数字不仅遥遥领先于同级第二名,甚至超过了小鹏P7+、比亚迪汉、极氪001等数款核心竞品的销量总和。在一个购车预算普遍在15万元以内的市场中,小米能在20万以上的高端纯电赛道取得这一成绩,足以证明其产品力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然而,巨大的成功也伴随着诸如“不过是组装厂”和“只会营销”的批评。对于前者,一个简单的反问便切中要害:宁德时代的电池、博世的ABS系统,这些顶级供应商并非小米专属,为何其他同样采用这些配件的车企,其成果未被归功于供应链,唯独小米被贴上“组装”的标签?这无疑是一种选择性的双重标准。 至于“营销论”,则更是有失偏颇。将“会营销”视为贬义词本身就是一个误区。相比之下,小米的营销模式实则更为克制——没有天价明星代言,给予大V的投入与友商相比堪称“凤毛麟角”,更多的是依靠当事人雷军先生的个人影响力与直达用户的真诚沟通。反观一些友商,重金投入硬广、软广,甚至包养车评人进行“种草”和拉踩,其营销成本与声势远在小之上。因此,将小米的成功简单归因于“营销”,既忽视了其产品本身的价值,也模糊了真正的焦点。 更重要的是,小米的崛起并非孤例。其手机业务稳居全球前三,大家电领域如电视、空调等同样跻身行业前列,并敢于承诺“十年包修”,这共同构成了“人车家全生态”的强大合力。 归根结底,小米的全面开花,是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市场和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部分同行既在姿态上“看不起”,却又在结果上“求不得”,试图通过情怀绑架或舆论贬低来影响市场选择,这无疑是徒劳的。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最终的决定权,永远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小米汽车S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