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60师师长张志信让独子当侦察兵,妻子知道后,一通电话打到了前线:“张志信,要是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你不用回家了!” 2009 年广西靖西烈士陵园,张志信拄拐杖站在张力墓前。 颤巍巍敬军礼时,口袋露出 1945 年参军的旧军徽,边角已泛铜绿。 这枚军徽,见证了他从普通战士到师长的一生,也藏着父子深情。 张志信 1927 年生于河北农家,18 岁那年家乡遭战火侵袭。 1945 年他瞒着家人参军,编入晋冀鲁豫军区某部,成了一名通信兵。 第一次执行任务就冒枪林弹雨送情报,因表现勇敢立了三等功。 这是他军旅生涯的第一个功绩,也让他坚定了保家卫国的信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他已是排长,奉命驻守西南边境,参与剿匪。 三年内肃清当地残余匪患,保障了边境百姓的安稳生活,再立战功。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志信主动请缨赴朝作战。 作为连指导员,他带领战士在长津湖地区坚守阵地,零下 40 度不退缩。 战士冻伤严重,他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新兵,自己靠篝火取暖。 战役结束后,他所在连队被记集体二等功,他个人获 “二级英雄” 称号。 1970 年,张志信因军事素质过硬、战功卓著,被提拔为 160 师师长。 上任后他狠抓训练,提出 “实战化练兵” 理念,组织部队模拟边境作战。 在他的带领下,160 师战斗力大幅提升,多次在军区比武中夺冠。 这期间,30 多岁的他才有了独子张力,却从不对儿子特殊对待。 1978 年,18 岁的张力入伍,被分配到 160 师后勤部队。 张志信知道后,亲自找部队领导,把儿子调到基层步兵连。 “要当兵就当能打仗的兵,不能在后勤享清闲。” 他对儿子严肃地说。 张力没让父亲失望,训练刻苦,很快成了连队的训练标兵,还入选篮球队。 1979 年初,160 师接到参战命令,张志信召开作战会议到深夜。 散会后他回家,对张力说:“部队要上前线,你去侦察连。” 侦察连是全师最危险的尖刀部队,张力却毫不犹豫答应:“我跟您一样。”按规定新兵可留守,可张志信坚持:“我是师长,儿子更该冲在前。” 出发前,张志信取下自己的手表,想给儿子带上,却又收回手。 “等立功了,爸再亲手给你戴上。” 他红着眼眶拍了拍儿子的肩。 妻子成翠双得知后,打电话到前线吼:“独苗要是出事,你别回家!”张志信沉默片刻说:“老百姓的娃都敢冲,我儿子凭啥躲?” 1979 年 2 月 27 日,张力所在侦察排奉命摸查 267 高地敌军火力点。 遭暗堡伏击时,他推开身边新兵,自己被子弹贯穿肩腰,鲜血浸透军装。 弥留之际,他对班长说:“转告我爸,我没丢脸。” 上午 11 时 45 分牺牲。 战后,张力被追记二等功,他的事迹在 160 师传遍。 当时张志信正在指挥 160 师猛攻高平外围,得知儿子牺牲后僵立三分钟。 他哑着嗓子说:“抗美援朝时老 4 连一天牺牲 4 个排长,张力死得其所。” 转身对着地图下令:“继续进攻!” 这场仗,160 师歼敌千余人,战果累累。 这是张志信作为师长的又一功绩,却也成了他心中最痛的勋章。 3 月 13 日部队凯旋,张志信拖着病体赶到靖西烈士陵园。 在张力墓前,这位铁骨铮铮的师长抚摸碑面,终于红了眼眶。 478 团团长哽咽道:“张力最后还在喊‘为了祖国’。” 张志信敬了个军礼,久久没放下,身后战士们都泪流满面。 1980 年,张志信因战功突出,被提拔为副军长,继续驻守西南边境。 他依旧保持着严谨的作风,经常下基层视察,关心战士生活。 1985 年他退休后,每年都要去靖西看儿子,从未间断。 2009 年,82 岁的他拄着拐杖在张力墓前敬军礼,成了陵园的一道风景。 2013 年,86 岁的张志信病重,临终前攥着儿子的照片念叨:“我要去陪他了。” 他的一生,从通信兵到副军长,立过三等功 3 次、二等功 2 次、一等功 1 次。 这些功绩,记录着他对国家的忠诚,也藏着对儿子的愧疚与骄傲。 如今靖西烈士陵园的野花年年盛开,张力的墓碑和战友们整齐排列。 张志信的旧军徽被捐赠给军事博物馆,成了传承军魂的信物。 那些 “傻人” 用血肉之躯换来岁月静好,他们的故事,值得永远铭记。 这对父子的选择,不是不爱子,而是把对家的爱,融进了对国的忠。 参考信源:《解放军报》2015年4月5日清明特稿《南疆忠魂:将军与他的儿子们》及相关历史档案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