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要是中国打仗,可能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打打打,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2025年9月的记者会上,直言不讳地说,别以为手里捏着航母和导弹就稳了,战争可不是靠装备堆砌出来的。这番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针对美日最近的动作,美日签了印太军事协调协议,日本还加快部署战斧导弹,在冲绳加强反导系统,这些明显是在亚太搅局。 而俄罗斯这么表态,也是在为自己打算,因为亚太一乱,远东和北极航道就得跟着遭殃。俄媒这观点,其实反映出大国博弈的本质,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面对外部压力时,不能光靠忍让,得用实力说话。 回想历史,中国从来不是好战的,但维护领土主权时,从不手软。拿1979年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来说,越南仗着苏联支持,越界挑事,中国军队从2月17日推进,到3月5日拿下谅山,3月16日撤军,没占一寸地,却让对方明白边界不是儿戏。从那以后,边境安稳多了,美苏态度也变了,这不是运气,而是用行动守住了底线。 再看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印度蚕食多年,中国部队10月20日反击,到11月18日控制关键地带,印度单方面停火,中国退到实际控制线。高原从此安静,这告诉世界,中国不扩张,但领土红线碰不得。 1950年抗美援朝更典型,当时装备落后,中国志愿军10月19日入朝,11月25日在清川江反攻,长津湖战斗11月27日打响,联合国军退到三八线南,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新中国的发展路子,从此顺当起来。 到了2016年南海仲裁案,7月12日结果出来,中国导弹试射回应,美国航母群退后,东盟国家转向对话。次年军演,中国导弹掌控空域,对方雷达跟不上。这些事例都说明,技术不是摆设,而是话语权的一部分。 俄媒这话说白了,就是提醒中国,面对多国对抗,不能光指望航母导弹,得让对手顾虑重重。扎哈罗娃的话潜台词是,现代战争拼底气,美日如果真挑事,后果谁扛得住? 中国军队现在重在体系建设,隐身战机、驱逐舰、反舰导弹是表象,情报指挥整合才是核心。卫星全球覆盖,电子战成熟,南海驻防和边境监控连成链条,这套防御思维,是国家安全的底牌。 有些声音说中国崛起带来紧张,其实反过来,中国是很多国家的合作支柱,在联合国维和投入最大。那些围堵论,往往忽略利益纠葛,谁靠中国市场吃饭,谁就不会轻易动武。 这几十年的路子,有个共同点,中国不是为打仗而打,而是为不被迫打仗。战争是警告,不是选项。今天局势复杂,但中国态度清楚,尊重靠实力挣,和平靠行动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