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河南23岁智力不全女子出嫁,只为生子养老,彩礼9.9万男方很细心 对于将女儿嫁

河南23岁智力不全女子出嫁,只为生子养老,彩礼9.9万男方很细心 对于将女儿嫁出去的事情,妈妈表示新郎是一个镇子的,离得特别近,以后女婿出去打工,他们会将女儿接回家照顾,从来没有想过甩包袱,而且自己一直很宠孩子。 说句掏心窝的话,妈妈的“宠”听着暖心,细想却让人心里发堵。23岁的姑娘,智力不全意味着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判断婚姻的意义,更不懂生育对自己身体和人生的影响——谁真正问过她想不想嫁人?愿不愿意生孩子?在这场“为了养老”的婚姻里,她更像一个被安排好的“工具人”,而不是拥有自主选择权的独立个体。 我想起邻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事,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孩被父母嫁给了村里的光棍,理由是“有人照顾,老了还能有个依靠”。结果婚后不到两年,女孩就因为怀孕难产落下病根,男方家觉得她“没用了”,对她日渐冷淡,最后还是女孩父母把她接回家,当初承诺的“养老”成了一句空话。这样的例子不是个例,很多智力障碍者的婚姻,本质上都是父母用“为你好”的名义,完成一场关乎“养老”的利益交换。 妈妈说“不甩包袱”,可“生子养老”这四个字,本身就把女儿的价值绑定在了“生育”上。9.9万的彩礼,听起来像是男方的诚意,却更像一笔“买断”未来的费用——买断了女孩可能拥有的、被平等对待的人生,买断了她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智力不全的人,本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而不是被推进一场没有选择权的婚姻,承担起“传宗接代+养老”的双重责任。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智力障碍者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婚姻自主权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合理保护,而不是替她做“为了养老”的决定。真正的保护,是帮她争取更好的康复资源,让她能在安全的环境里生活,而不是把她当成解决养老问题的“筹码”。 男方“细心”是好事,但这份细心能不能长久?会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生育之后发生变化?没人能保证。智力障碍的女性在婚姻中本就处于弱势,她们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诉求,也不懂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旦遭遇家暴、遗弃,往往只能默默承受。妈妈说“离得近会照顾”,可女儿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很多事情早已超出了父母的掌控范围,这份“照顾”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更让人担忧的是“生子”这个核心目的。智力障碍有一定的遗传风险,即便孩子健康,一个无法正常沟通、无法承担母亲责任的妈妈,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吗?而这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了“赡养老人”的使命,他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被绑架? 我们理解父母养老的焦虑,也明白他们想给女儿找个“归宿”的心情,但养老的责任本该由子女共同承担,而不是把压力全部转嫁到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智力障碍者身上。真正的爱,是尊重她的意愿,保护她的权益,而不是用婚姻和生育来定义她的价值。 智力障碍者不是家庭的“包袱”,更不是“养老工具”,他们有权拥有不被强迫的人生。希望这场婚姻真的能如妈妈所愿,男方能一直细心照顾,也希望社会能多给智力障碍者一些关注和保护,让他们不必通过“生子养老”的方式,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