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王雅静
通讯员张伯君李珍
音乐课上,学生们载歌载舞,用稚嫩的声音歌唱幸福生活;社区“板凳会”流动讲堂上,工作人员以生动的形式向群众讲解民族政策,“五老人员”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红色爱国故事;社区文化活动室里,书法爱好者们写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回民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全过程,探索形成一条富有回民区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咪咪嗦啦哆哆啦……”10月18日下午,在回民区环河街街道阿吉拉沁社区文体文化活动中心,65岁的王阿姨一字一句地练习着音符。
“我们社区合唱团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几十个人,大家在一起探讨歌唱技巧的同时,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王阿姨说,不同民族的老人因热爱音乐相聚,舞台上自信歌唱,生活中更是亲如一家。
走进有着汉、回、蒙古族等多民族7000多名居民的阿吉拉沁社区,以党建为基、服务为媒、志愿为情、教育为识、文化为根、榜样为范的民族团结氛围处处彰显。宣传阵地上,“红石榴籽心贴心”书法培训、“五老人员”讲红色爱国故事、“相声快板”讲政策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活动阵地里,图书室、文体文化活动中心常年免费开放;“石榴花开在青城社区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民族团结主题社区文化节为各族居民搭建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广阔平台……
在这里,“团结之花处处绽放”不仅是墙上的标语,更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成为回民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力的一个缩影。
回民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进“五个认同”,全力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8+N进”,形成“聚焦一条主线、开展一项行动、健全三项机制、实施五大工程”的“1135”工作思路,营造了全区动员、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将贯彻主线融入人大监督、政府履职、政治协商各环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督查纳入年度督查考核计划,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向心力。
回民区坚持互嵌共融,打造“石榴花开・共美西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品牌,并按照示范样板“立起来”、提质升级“亮起来”、整体提升“强起来”的工作思路,着力升级“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建+历史文化传承”“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张示范带品牌”以及“凝聚千百万,共绘同心圆”特色党建品牌,在社区构建了“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铁三角”三级组织体系,推广“小板凳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等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整合回民区一镇八办的75个社区(村)宣传资源,重点聚焦群众日常生活场景,广泛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分众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开展“九社联动”互学互促活动,持续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召力,推动宣传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
“从街头巷尾到社区生活,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已深深嵌入回民区的城市肌理。通过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族群众在‘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中不断夯实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回民区民委主任康静说,下一步,回民区将对照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不断完善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共同书写各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的新篇章。